“十户联体”模式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静宁县甘沟镇马坡村创新基层治理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24-04-01 17:58:16     来源:法治甘肃网

“最近有什么困难,有没有啥矛盾需要我们解决?”

“有问题要第一时间通知我们,我们一定会帮你们解决好。”入户走访时,静宁县甘沟镇马坡村支书吕喜龙只要遇到村民,就不忘叮嘱几句。

近年来,马坡村“两委”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积极探索推行“十户联体”治理模式,不断提升精准化联系服务群众水平,让“十户联体”成为乡村治理的“微单元”和为民服务、助推发展的“大载体”。

  制定《关于推行“十户联体”模式赋能乡村治理的实施方案》,按照“居住相邻、便于管理”原则,以相邻的10户左右群众为一个单元,划分“十户联体”自治“微单元”803个,打通党建引领自治的“小环境”“微循环”,构建起“党委牵头、班子成员联村、村组干部联单元、中心户长联群众”的联动体系。

织密织牢基层社会“治理网”

马坡村针对辖区人员活动密集、治安形势复杂的实际,按照“居住相邻、便于管理”的原则,全村划分为2个农村网格,每个网格(村民小组)设立党支部(党小组),并以相邻的10户左右群众为一个单元,全村划分“十户联体”自治“微单元”74个,构建“包村科级领导联村、镇村干部联网格、网格员联单元、中心户长联群众”的联动体系,形成“党委牵头、班子成员联村、村组干部联单元、中心户长联群众”上下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吹哨报道”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为这点事吵来吵去值得吗?听我一句劝,都坐下来好好谈……”3月25日,马坡村乡贤张建军拉着两个为建房宅基地问题争吵不休的村民坐下,开始语重心长地开导。

近年来,马坡村采取“联户选、片警审、支部核”的方式,经党员推荐或群众自荐,联户单元推选,片警审查、支部审核等程序,从乡贤,致富能手等带头人中,推选产生有威望、有公心、有热情、村民认可的联络户长74名,其中党员先锋12名、乡贤里老7名、致富能手8名,法律明白人、治安志愿者等其他村民代表47名。

形成村民“吹哨”,户长议事室“报到”,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做到了村民自治全覆盖。

民事民提 让群众唱主角

充分发挥“中心户长”在邻里间“说得上话、管得住事”的影响力,推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工作法,不定期召开“干群议事会”等民主议事会议。

同时,该村依托邻里相近、人情相熟优势,中心户长主动摸清群众需求,关注群众思想动态,排查梳理矛盾纠纷,通过群众“点单”、户长“派单”、干部“接单”的方式,办理民生服务事项313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2起,有针对性地开展慈善公益、邻里互助、民事直说等志愿服务活动173场次。
“去年以来,我们收集反馈群众建议诉求66条,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家庭实现微心愿132条。办理民生服务事项87件,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上办。”甘沟镇综治工作负责人库苏强说。

搭建多样化平台 释放治理“大效能”

将“服务难题联解、社会事务联办、矛盾纠纷联调、生产生活联帮、社会治安联防、文明乡风联育、致富产业联建”作为“十户联体”主要工作内容,落实“微治理”十条措施,打造“百姓话室”“民情会客厅”“调解室”等“民事直说”载体16个,举办“文明家庭”“最美邻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各类活动26场次。设立“支部微家、网格驿站”等“静邻帮办”服务点316个。

健全完善乡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网格工作队伍包“联体”服务群众机制,常态化开展日常服务群众“五上门”活动,推动解决民生实事151件。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