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深入推进诉调、警调、访调“三调对接”实战化运行,是今年省委政法工作会议和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暨主动创稳推进会的部署要求,也是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今日起,甘肃法制报、法治甘肃网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甘肃实践”主栏目下开设“‘三调对接’实战化”子栏目,深入宣传报道各地有关各单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推动矛盾纠纷防范化解,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和主动创稳底板的典型事迹、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为推动全省主动创稳提质增效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3月12日,平凉市崆峒区综治中心通过“诉调对接”成功化解了一起长达6年的房屋装修纠纷,业主李某某现场向装修工人张某某、李某某履行了案件款,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这是平凉市积极探索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结出的硕果。”平凉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周晓凤表示。
近年来,平凉市创新“一核三心四联五治”社会治理机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与途径,建立健全三调(诉调、检调、警调)对接、三级(市、乡、村)联动、线上线下调解、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现如今,平凉市诉前调解成功率明显上升,诉讼率明显下降,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统筹联动
构建基层治理“指挥中枢”
2月24日,崇信县柏树镇村民郭某到县综治中心反映,其在某工程公司从事工地看护工作期间,该项目部拖欠其工资36000元,多次索要未果。为此,县综治中心启动“三调对接”机制,向人社及该项目部核实有关问题,并组织劳动监察人员、律师和双方当事人依法进行调解,经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释法析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办法,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由该项目部现场支付给郭某劳动报酬36000元。
近年来,平凉市以“一核三心四联五治”社会治理模式为抓手,充分发挥“吹哨报到”机制,确保群众诉求在第一时间“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办”。全市各级“三大中心”全面建成运行,配齐配强专职化调解人员372名,入库矛盾纠纷调解组织20个、调解专家105名,人民调解员5600余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27个、调解员96人,建成个人调解室27个。
同时,创新筛查分流和双向调解机制,将所有“三调对接”案件集中统一到综治中心,由多元化解指导室对移交的案件进行筛查和分流:对原已经过村级综治中心调解的案件由乡级综治中心调处,村民调员配合;对基层调解组织正在调处的疑难复杂案件,可以交流到市综治中心调处;对案情复杂,但当事人有调解意愿的案件,在市综治中心进行调处;对法律界限不清、数额巨大、被告人数多、新类型案件调解难度较大的,由法院调解员进行调处,调解不成的,及时导入诉讼程序。
诉调对接
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自从自己受伤后,总是寝食难安,起诉到法院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结果,没想到通过司法调解,这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灵台县法院通过诉调对接调解一起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冯某说道。
2023年6月21日,冯某在灵台县西大街步行时与骑电动车的李某发生碰撞,致使其受伤,各项赔付4.5万余元。法院收到起诉状后认为,该案案情明了、事实清楚可通过开展诉前调解,提前介入、进行调解,可以减少当事人来回奔波,节约了群众的时间,也大大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同时,以相对平和的方式解决纠纷,有利于减轻矛盾激化,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平凉市两级法院建立健全“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工作长效机制。全市选派18人进驻综治中心,下沉一线、融入网格,确保重心下移、服务下倾。今年,全市法院深入网格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推行“无讼”“少讼”理念,积极参与“无讼村居示范点”创建,目前已在全市建立无讼示范点16处。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构建多元解纷机制,扎实推进诉源治理,充分发挥诉前调解职能作用,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止于诉外、化解在诉前,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档升级。
3月21日,一起土地地界纠纷案件,在华亭市西华派出,司法所、西华镇综治中心等工作人员的调解下,促使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摄。
警调对接
不断解民忧助民安
“要不是你们及时介入,我们兄弟俩的心结就难以打开了,非常感谢!”3月3日,平凉市公安局崆峒分局白水派出所采用“三联三快”警调对接机制,成功化解一起矛盾纠纷。
今年以来,平凉公安改进警务模式,由“被动调解”向“主动出击”转变。深入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千家万户大走访”活动,主动入户走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平常、解决在警前。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警种和派出所推送责任、对接范围和信息推送时限,有效实现警调无缝对接,不断解民忧助民安。
同时,基层派出所民警实行“先接处、后移交”的衔接模式,即公安110接警后及时出警处置,认真调查了解情况,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特点,或当场先行调解,或先行搜集相关证据,制作询问笔录;对于一般性民事纠纷及轻微治安案件,直接移交驻所调解室处理,并跟踪掌握调解情况。通过这一衔接模式,实现了公安机关处警快速反应机制和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经验的优势互补,增强了协同作战能力,确保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了社会矛盾的积聚升级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有效减轻了基层民警的工作和心理压力,让民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去,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