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治理” 撬动共治“大格局”
——静宁探索“1334”工作法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小锋
近年来,静宁县始终把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这一主线,积极探索“1+3+3+4”工作模式,以点带面、示范引导、一体推进,聚力提升党建引领力、自治向心力、共治协同力、服务保障力,构建党建引领、联动共建、资源融合、服务多样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三亮共建”
开好民情服务直通车
静宁县探索创新三亮共建、(即组织“亮旗”提标,党员“亮相”提效、网格“亮责”提能)建立规范用权的“微清单+办理流程+全程监督”运行体系,实现“小微”权力规范运行,考聘专职化村党支部书记101名,定期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常态化开展党员创先争优评比,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构建“村党支部+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网格体系,将自然村为单位划分成若干网格,村社干部和党员任网格长,每名党员根据党组织建设重点任务和自身所长认领岗位,通过网格管理周研判、月总结、真正发挥网格矛盾调处、政策宣讲等方面的作用,用心贴心的服务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用实打实的工作成效传递社会治理“民生温度”。
“三位一体”
架起纠纷调解连心桥
按照“支部主动、村委调解、乡贤参与”总体思路,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通过乡贤参与,组建群众恳谈会、村民说事议事会,面对面交流、点对点评价,积极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做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营造和谐文明村风,以平安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法律人才工程”,培育“法律明白人”,为基层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积极推动行政调解参与信访矛盾化解,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调解,确保行政调解力量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得以充分发挥。
“四微共治”
筑牢乡村治理安全墙
组建微管家队伍,吸纳老党员、退役军人、致富能手,组织开展以无访、无案、无毒、无邪、和美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村庄为主要内容的“四无三和”示范村创建活动,推动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成立村民说事、民情民谈等议事协调机构,健全好说好商量议事机制,扎实开展排百家忧、解百家难系列活动,实现村庄治理有理有据。
开展微志愿服务,建立镇干部联村、村干部联网、党员联户、网格员联重点人机制,利用熟人优势做好群众身边事,管好身边人,组织评选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遏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构建乡风文明新风尚。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