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映雪铸检魂
——天祝检察创新“党建+”模式书写法治答卷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祁连山东段的七月,连绵雪山与碧绿草甸相映成趣。在这片海拔超3000米的雪域高原上,天祝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步履不停:“石榴籽”检察团队深入牧场调解草场纠纷,“云端法治讲堂”的镜头对准牧区小学,生态检察小组沿着大通河开展巡查……他们以“党建红”融合“检察蓝”,将司法服务延伸到草原深处、校园课堂和生态一线。
近年来,天祝县检察院通过构建“党建+”融合工作体系,在生态保护、矛盾化解、未成年人守护等领域持续发力,交出亮眼成绩单:2024年以来,8件案件入选省级典型案例,1件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司法救助、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获央媒12次聚焦报道。
走进天祝县检察院“检心向党”教育阵地,VR数字展厅正还原着井冈山革命纪念馆的历史场景。借助VR数字技术,这里“搬”来了全国各地知名红色展馆,干警们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在思想洗礼中坚定政治信仰。这种沉浸式红色教育,是该院“三色教育”体系的生动实践。通过“红色铸魂”工程,依托数字技术铸牢政治忠诚;借助“金色强基”工程,利用“学习强国”“中检网”等平台开展联合学习400余人次,帮助青年干警成长为“检察尖兵”;实施“绿色护航”行动,联合永登县、互助县检察院建立大通河流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累计排查整治工业污染、非法采矿等生态问题25件,让党旗在生态保护一线高高飘扬。
夏日的安远镇草原上,“石榴籽”民事检察团队穿行于帐篷之间。在一场涉及8户牧民的草场纠纷中,检察干警联合镇村干部、牧区长者,用藏汉双语释法说理,仅用7天便促成和解,既化解了群体性冲突风险,更修复了邻里关系。这是天祝县检察院深化“党建+”机制的缩影。针对民族地区法治需求,该院打造“石榴籽”民事检察模式,累计调处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纠纷63起;推行“五心服务”接访模式,用“牛羊经”“毡房语”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120余次;“格桑花”未检团队创新“法治教育+心理疏导+社会帮扶”机制,通过“家访式帮教”帮助21名涉罪未成年人重返校园,推动当地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下降20%,相关事迹被各级媒体报道70余次。
文化育检同样亮点频出。天祝县图书馆检察院分馆内,1500余册藏书、藏文化与红色法治文化专栏,搭配“书香玫瑰”阅读分享会,滋养着干警精神世界;廉洁文化长廊通过图文、案例展示,结合12场警示教育活动,筑牢廉政防线。在数字化领域,“云端法治讲堂”直播普法覆盖全县32所中小学,“检校问诊室”线上线下联动解决青少年成长难题;网上信访平台开通后,实现群众诉求办理“一键通达”,依托案件信息管理系统预判化解信访风险47件次,法律监督与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检察官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给我们带来安全和幸福。”藏族群众才让卓玛的质朴话语,道出了“党建+”融合体系的民生温度。站在新起点,天祝检察人将继续以高质量党建为引擎,让公平正义的光芒照亮雪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