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一”小长假以来,环县文旅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据统计,五一期间环县累计接待游客55.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环县以“农业+文旅”融合为抓手,为乡村发展注入蓬勃生机与活力。5月29日,记者随同“香”约庆阳农文旅融合特色乡村及民宿文化宣传采风团走进环县体验这里的文旅生机。
夜幕下游客畅游故城。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马志国 摄
文旅活动“新意足”多元体验引客来
当暮色漫过环江,环州故城的青瓦飞檐便缀满星光。各式各样的沉浸式演绎现场聚满了人气,身着传统汉服与现代服饰的游客擦肩而过,交织出一幅流动的画卷。
“踏入故城,处处是景,思绪顺着情景剧飞扬,身心瞬间就放松下来了。”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先生为孩子换上宋服,一家人一起体验穿越的乐趣。“插花、射箭、点茶,沉浸式感受宋代的风雅生活,仿佛真的穿越到了千年前的繁华市井。”
在露营体验基地,游客们搭起帐篷,铺上野餐垫,在青山绿水间安营扎寨。白天,漫步山林,呼吸清新空气;夜晚,围坐在篝火旁仰望星空,听虫鸣蛙叫,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与美好。
“在这里露营,野栖故城,梦枕山河,时间好像都变慢了,身心彻底放松下来,太治愈了!”露营爱好者们感慨道,“孩子们在游乐城从早玩到晚都不肯离开,滑梯、秋千、攀爬架,各类游玩设施齐全,孩子看着他这么开心,我也觉得特别满足。”
美食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盛宴,游客们驻足品尝。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马志国 摄
文化惠民“诚意满”非遗传承焕新彩
游走在故城街区,大老远就被一声道情唱腔吸引,转身走进皮影馆内,只见艺人们十指翻飞,幕布上的皮影人物瞬间鲜活灵动,伴着独特的唱腔与鼓点,光影中演绎着传奇故事。
“以前总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这次近距离观看皮影戏,被那些精美的皮影和精彩的表演彻底征服了!”来自重庆的游客举着手机,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
一旁的非遗展示区里,色彩艳丽的香包、细腻生动的刺绣,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将这份指尖上的艺术小心珍藏
除此之外,陇剧表演、吴桥杂技、泥塑、插花、香包等传统技艺的亮相和传承,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打卡。
“环州故城每次节会都会上新节目,总是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游客耿万里沉迷于香包刺绣工艺和皮影雕刻技术,“这些传统非遗技艺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沉淀、创新,焕发出新的光彩,不由让人感叹国人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农特产品“销路广”线上线下齐发力
环景环乡思环味,好山好水出好品。撸一串环县羊肉,口齿留香;呷一杯养生地椒茶,神清气爽;品一个合道山地苹果,入口清甜;尝一碗曲子猪血烩豆腐,津津有味;喝一碗天池跑山鸡汤,暖心暖胃……
从田间到舌尖,从农耕到文化,从田野到展台,从线下到云端,这场“舌尖”盛会,多维度展现了环县农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也为农文旅融合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毛井的大件羊肉、合道的山地苹果、山城的红花荞麦面、罗山川的手编笤帚、曲子的猪血烩豆腐、木钵的大棚香瓜、洪德的庄子峁美食……20个乡镇展区,每个都有响当当的农业品牌,这些极具特色的农产品强势出圈,成为游客备受青睐的“舌尖味道”。
沿着故城美食长街漫步,非遗小吃的香气令人垂涎。荞面饸饹爽滑劲道、一口入魂;大件羊肉秘方调制、回味无穷,烤羊肉串滋滋冒油,香飘四溢;清炖羊汤汤色乳白、暖心暖胃;八珠黄酒酒香醇厚、沁人心脾……
“这些小吃看着普通,吃起来却各有千秋,我一路走一路吃,肚子都快装不下了!”来自成都的陈女士捧着小吃,笑得眉眼弯弯。
“从环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文化从‘点缀’变为‘基因’,产业从‘单一’走向‘多元融合’,参与者从‘政府主导’转为‘多元共享’。”环县文体广电与旅游局副局长谷昊晟表示,尽管面临商业化与文化本真性平衡等挑战,但环县“以文化人、以旅富民”的探索成效逐渐明朗。环县的实践表明,当文化扎根乡土、创新激活业态、共建凝聚合力,农文旅融合定能成为乡村共富的强劲引擎。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马志国)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