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22-10-08 15:22:23     来源:法治甘肃网

改革驱动 党建引领 数字支撑

——山丹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综述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何明霞

今年以来,山丹县紧紧围绕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城市社区改革为驱动、“网格+数字化”为支撑,主动适应基层社会治理新问题、新特点、新需求,大胆探索,主动作为,全力推进社区基层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推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实现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安定有序、充满生机活力。

坚持党建引领

做牢做实社区网格基石

山丹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融合治理中的统揽和引领作用,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始终,深入推进“党建+网格”融合发展模式,建好、管好、用好“一张网”,打通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激活了服务群众“神经末梢”。

 实行党建网格+社会治理网格建设一体推进模式,对现有的综治、公安、民政、城管等各类网格进行优化整合,推动党建力量向网格工作充实、资源向网格工作倾斜、职能向网格延伸。

坚持资源整合

推动“网格+”“一格集成”模式

山丹县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将各行业部门延伸到网格的各类业务、报酬实行共融共建,提升公共管理资源的集成效能。整合社保、民政、文化、卫生、计生、消防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按照信息收集上报、宣传教育、矛盾化解等十大项目,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实施“一格集成”。

在此基础上,网格每年对辖区驻区单位参与共驻共建情况、在职党员服务情况、“兼职委员”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有效推动各支力量切实发挥作用,形成了“组织引领、网格为主、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网格工作格局。

坚持数字支撑

推动形成“一网通办”模式

山丹县坚持把基层社会治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大数据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和助推器,按照“网格化+信息化”的要求,探索推进“智慧+”“网格+互联网”的“一网通办”综合治理模式。

实行“一体采集”。整合职能部门社会治理采集清单,对网格内人、地、事、物、情等社会治理信息,建立采集准入机制,统一规范采集标准,变“各建各网、分散作战”为“多网合一、一网打尽”。

实行“一库共享”。依托平安建设信息化支撑平台,建立“人、地、事、物、情、组织”六大基本要素信息数据库,以此为支撑,全力打造一个终端采集、一个中心共享、一个平台联动,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发挥大数据的集群效应和聚类效应,实现全县数据信息“一盘棋”。

 实行“一键直通”。全县网格员全部下载安装平安山丹APP网格员终端版,近2万名群众通过扫描下载平安山丹APP公众版,随时随地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终端直传上报各类采集信息、事件诉求、矛盾隐患,各类信息源源不断汇流到中心平台,实现中心与网格员、社会公众的一键直通。  

 实行“一网办理”。以县、乡镇、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中枢,建立“信息收集一分流交办一日常督办一处置办理一结果反馈一工作考核”闭环运行管理机制,打造集中统一、信息共享、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社区网格事务服务“零距离”、管理“全覆盖”、诉求“全响应”,“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坚持共建共治

提升“线上+线下”服务效能

以“智慧社区”建设为牵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线上、线下同步联动服务,扩展治理主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线”。

打造线上服务“云平台”,便民服务“云办理”。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数字化治理、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服务等信息资源,打造智慧社区便民服务云平台和群众掌上服务APP,开设“民事直说”,居民可将生活中的邻里小事、诉求问题等反映通过随手拍反映到平台,实现了社区居民“不出门,可办身边事”。

整合共驻共建资源,为民服务线下“一盘棋”。深化拓展社区“4+X”五方共议民主协商机制、党建引领“五治三团”融合社会治理,组织121个驻区单位与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2253名在职党员组团到社区报到服务,广泛开展党建工作联动、宣传教育联做、公益事业联办、社会治安联防、文化活动联谊、环境卫生联搞“六联”活动。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