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说事”聚合力 化解矛盾添活力
——临泽县平川镇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末梢神经”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通讯员 朱泽林
“一月一次的‘民主说事会’,就是给村民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让村民把自己遇到的‘急难愁盼’事大胆地说出来,由村‘两委’干部现场解答和领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近日,临泽县平川镇综治中心主任李兵说,“民主说事会”不光化解了群众的“烦心事”、解开了群众的“心疙瘩”,也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近年来,平川镇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探索建立“党支部+庭院恳谈+民主说事会”制度,把基层党的建设、村民民主自治和依法治理有机结合,在“问、说、议、办”四个环节上狠下功夫,让说事议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质效化,建立了一条“民事民议、民事民说、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新型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铺设了一条新路子。
构建“一个机制” 畅通渠道让说事有力度
“要想解决好群众关切的问题,最好是与群众在‘桌上议事’,将服务群众的距离拉近。”李兵介绍说,平川镇积极发挥群众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的能动作用,探索建立了“大家说”民主说事机制,按照“自愿申报+群众推举+组织确定”原则,全镇10个村通过民主推选出20名政治坚定、群众威望高、组织能力强的群众担任说事长,负责主持“民主说事会”。
“说事内容划分为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制度完善修订、涵养文明乡风、自我教育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等6个方面。”李兵告诉记者,每月月初,各村说事长将收集的信息提交村“两委”整理后,确定本月说事会的议题,并提前一周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同时,依托群众信得过、有威望的党员、村民代表、调解员等先进力量组建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红白理事会、治安联防队、青年突击队等志愿组织,团结组织广大群众,充分释放“微组织”的“微管理”“微调解”功能,形成基层共治合力。
建立“四项制度” 确保说事成效让服务有温度
为提高群众参与说事、议事的积极性,平川镇将“民主说事会”与党员星级量化创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乡风文明建设“红黑榜”等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了“找事、分事、干事、评事”四项制度。
开放“找事”。注重走村入户找事,将群众说事内容的6个方面编制成为说事清单,每次会议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侧重一至两个方面展开,先期由说事长收集说事议题,经村党支部支委会议研究后确定说事主题。
科学“分事”。注重协商合理分事,对村民提出的问题,说事会能够现场答复的,立即予以答复。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村“两委”班子明确责任人,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组织人力予以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明确专人限期办理或提交镇综治中心,由镇综治中心牵头,根据所办事项、行业负责分发相关责任办(室)办理,并在下期说事会上公布办理结果。
齐心“干事”。注重明确职责办事,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组织领导、群众积极参与、调解组织统筹协调的作用,对群众所说之事、所议之事,做到精心组织、推进落实。
民主“评事”。注重督导反馈评事,每季度末,结合党员“固定活动日”,对本季度“民主说事会”开展村民满意度测评。由说事长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两委”办理上期议事会所议事项进行民主评议,满意的存档备查,不满意的则由村务监督委员会督促村“两委”跟进办理。同时,进一步保障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扩大群众的话语权,提升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存在感。
建强“三个平台” 拓宽服务维度让覆盖有广度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李兵表示,要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用心用情化解群众身边的难心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为此,该镇建立“三个平台”,不断拓宽服务群众的维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质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建立“说事+乡贤队伍平台”。各村成立了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牵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职老干部组建的乡贤队伍,充分释放“五老乡贤”“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等群体能量,采取适人适事调解法,及时处理解决邻里纠纷和邻里矛盾。大到集体大事,小到家庭琐事,“民主说事会”实现了全覆盖,土地流转问题、邻里家庭纠纷,通过一场场“民主说事会”,群众之间达成共识,消除了隔阂。
建立“说事+综治平台”。依托镇村综治中心,划分镇村社“三级”网格122个,建立194人组成的专职网格员队伍一支,充分发挥网格“多员合一、一员多用”优势,把网格功能向全科网格转变。探索完善社会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两代表一委员”、党员干部等参与前期信息收集,问题处理,参与化解矛盾纠纷,构筑治安防控网络,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建立“说事+法律服务平台”。以10个村公共法律服务室为载体,充分发挥村级调解组织作用,组建以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为成员的村级法治调解组织,提供法律服务,参与“说事会”全过程,实现化解矛盾纠纷全覆盖。同时,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完善民主议事制度,遵循“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原则,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