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自治”蹚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通讯员 朱泽林
“张叔,我是你们社区的网格员,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
“老李,现在是疫情期间,为了大家的安全,您儿子的婚礼宴席要延后举办。”
……
近日,在临泽县新华镇,随处可见网格员在居民小区走访宣传,用实际行动做实农村“微自治”,走出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自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强化党建引领,结合‘三进三问三查’活动,形成网格化管理构架,在提升群众自我服务意识、自我服务水平、自我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开展‘微创新’,推行‘微自治’,做出‘微文章’,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新华镇人大主席张国利说。
近年来,新华镇总结社会治理现代化五套“金点子”,坚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在夯实“支点”上下足功夫,在镇内划分12个网格,包村领导具体负责,层层分解责任,使社会治理工作“事事头上有人抓、人人头上有责任”。同时,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服务,聚焦“热点”,破解“难点”问题,全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人员稳控在当地。目前,全镇共排查风险隐患41个,已成功化解29个。
“以前,协调矛盾纠纷得三天两头跑,现在大部分矛盾纠纷经过网格员调解就解决了。”提及开展“微自治”活动的前后变化,新华镇金牌调解员汪永健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新华镇在开展农村“微自治”活动中,依据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分别组建了党员先锋志愿者小分队、夕阳红乡贤小分队、矛盾调解小分队、青年和巾帼志愿服务小分队、议事小组等“微组织”,以小分队为单元实行“微管理”,实行督查评价机制和民主议事制度,开展“菜单式”、点对点“微讲座”“微教育”,实现了党建引领、公益性组织和志愿者多方参与的长效村民自治体系。
“农村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复杂多变,通过‘微自治’活动,动员村社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到本社的议事协商等自治服务中,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新华镇综治中心主任祁海蓉说,“微自治”是弥补群众参与村级建设和服务不足的一项有力举措。
目前,新华镇正逐步引导群众从“等靠要”到“自己办”、从“为民作主”到“让民做主”的转变,推行“微自治”不仅真正让村落变成了自治单元,也让村民有了自我管理权,“微自治”正成为村级机构加快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加速器”。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