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特色鲜明的基层治理品牌——临泽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质升级

发布时间:2025-11-10 15:47:08     来源:法治甘肃网

  从精准高效的矛盾化解到贴心细致的网格服务,从浸润人心的法治宣传到协同联动的融合创新,一幅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底色、以基层治理特色品牌为亮点的基层善治图景正在临泽县徐徐展开。

  近年来,临泽县紧紧围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一核心,以“织网夯基·品牌引领”为工作主线,系统谋划、全域推进,引导各镇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培育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基层治理品牌。

织密“一张网”,筑牢前沿感知触角

  临泽县沙河镇,人口密集、结构复杂、诉求多元。为破解基层治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沙河镇综治中心深化“网格连心”模式,推行网格员“每日巡、经常访、随手做、实时报、及时记”工作法,使网格成为感知风险、服务群众的最灵敏“触角”,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服务就在身边”。

  今年初,东关街社区第二网格网格员小张在日常走访中发现独居李奶奶常备药即将断档,她一边安抚老人,一边通过“综治E通”APP实时上报。镇综治中心迅速联动社区志愿者,2小时内送药上门,并同步发起专项排查,将个案服务延伸为“爱心助老”常态化机制。

  “执行难?网格员就是‘活地图’!”在新华镇,身着统一“蓝马甲”的网格员,已成为基层治理中最敏锐的“神经末梢”。他们通过“微网实格+”工作法,每日巡查走访,角色从单一的信息员转变为提供代办业务、政策咨询、生活帮扶的“全能帮手”。

  如今在临泽县,这抹流动的“平安蓝”已成为群众心中可靠的象征。

化解“一线间”,将矛盾吸附在当地

  临泽县蓼泉镇综治中心深挖本地两百余年书院文化底蕴,创新打造“耕读传家”调解室,将传统文化智慧融入现代基层治理,筑牢“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首道防线。

  近日,村民赵、王两家因老宅翻建宅基地界限争执不下,互不相让。调解室并未简单搬用法律条文,而是特意将调解现场设在书院内,在悬挂着“耕读传家”古训的氛围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从“各退一步、邻里和睦”的传统文化美德切入,结合实际情况耐心说理。浸润在书香墨韵中,双方情绪逐渐平和,最终参照古来“划界让墙”的智慧,自愿各自退让,一场积怨就此化解。

  除蓼泉镇“耕读传家”调解室外,枣乡鸭暖镇推行“和气茶语”调解法,以“一颗糖甜心、一颗枣顺心、一句话暖心”的温情方式,巧妙化解邻里家常纠纷;倪家营镇针对丹霞景区旅游纠纷多发特点,在景区一线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涉旅矛盾就地调处、即时化解,守护“诗与远方”的安宁。

联动“一盘棋”,攻坚跨域疑难杂症

  当矛盾纠纷超出基层网格化解能力时,各镇综治中心迅速启动“联动融合”机制,发挥枢纽作用,“吹哨”召集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及妇联等行业调解力量进行联合研判、协同处置,形成攻坚复杂矛盾的强大合力。

  板桥镇“综治+司法”联动模式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实践。今年5月份,该镇某村发生一起因农田灌溉引发的群体性纠纷,涉及农户十余户,矛盾激烈、责任交叉,镇综治中心接报后立即启动联调机制,同步“吹哨”通知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及村委会。通过三次联合调解,最终促成各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用水时序与管护责任,成功避免矛盾升级。

  此类“一盘棋”联动模式已从板桥镇实践,拓展为跨域协同的普遍解法。在平川镇,这一机制同样得到深度运用。面对一起涉及土地流转、劳务报酬的多维纠纷,镇综治中心迅速启动联动响应,召集多部门开展联合研判与处置,仅用一周时间便厘清各方权责,促成多方和解。

  目前,该联动模式已在全县推广。今年以来,板桥、平川等镇通过该模式累计化解重大复杂矛盾50余起,调成率达96%以上,系统性提升了基层应对复杂风险的能力与韧性。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庄立丽)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