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一体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平安建设

发布时间:2024-02-29 10:27:06     来源:法治甘肃网

“心模式”绘就平安善治“新枫景”

——山丹一体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平安建设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通讯员 李涛

  去年以来,山丹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聚焦在服务群众中强心防、调心态、促心解,在定分止争中把脉“心症”、疏通“心结”、治愈“心病”,深入推行“12345”服务“心模式”,绘就平安善治“新枫景”。

微信截图_20240229102804

  开展青少年团体辅导。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李涛 摄

建好一个平台 筑牢治理“心”体系

  积极整合筹措资源资金,建成县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设置心理放松调节、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活动、瑜伽室等服务功能区,委托第三方心理服务机构管理运营,面向干部职工、特殊人群、青少年等群体,全覆盖、全方位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心理调节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辐射带动乡镇、社区、学校、医院及相关单位建成运行心理咨询辅导室46个,打造以前端预防、中端疏导、末端干预的全链条社会心理服务模式,筑牢基层治理心防体系。

坚持两个导向 提升便民“心”质效

  坚持问题导向和为民导向,将社会心理服务与便民服务有机结合,健全限时办结、协同联动等制度,实现简单问题“马上办”、一般问题“分级办”、重点问题“派单办”、难点问题“会商办”,确保群众诉求有人管、有回应、能解决,推动矛盾纠纷前端预防、源头化解。截至目前,共受理群众诉求2249件,办结2217件,办结率98.6%,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良好社会心态正在逐步形成。

突出三个结合 建立联动“心”机制

  探索实践“服务队伍+纠纷化解网络”“服务手段+纠纷化解重点”“服务技巧+纠纷化解方法”联动工作机制,组织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网格员、心理服务队伍深入村(社区)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科普宣传、心理咨询、纠纷调处等服务,有针对性地“找心症、抓心药、治心症”,立足日常纠纷排查跟进心理服务,聚焦重点人群强化心理疏导,紧盯风险人群进行危机干预,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实现了社会心理服务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融合联动、同频共振。

聚焦四类群体 开展精准“心”关爱

  聚焦青少年、特殊群体、干部职工、重点人员等四类群体,组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服务志愿者、网格员常态化开展青少年心理关爱、特殊群体心理疏导、干部职工心理防护、重点人员心理调适等精准服务活动,引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合力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截至目前,共开展心理辅导讲座50场次3700人次,个体心理咨询108人次,组织开展电影赏析、读书沙龙等各类公益活动12场次560人次,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6600余份。

建强五支队伍 打造服务“心”团队

  依托第三方心理服务机构专业优势,培养组建专业服务、骨干教师、志愿服务、科普宣讲、专业干预5支队伍,持续提升社会心理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有效推动心理服务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无缝衔接、同向发力,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截至目前,全县持证国家级心理咨询师12人,心理服务骨干教师6人,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16人,开展心理健康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进学校、进村社“五进”宣传专题讲座25场次,服务干部群众2500人,社会心理服务逐步成为群众情绪的“理疗师”和社会矛盾的“稳压器”。

责任编辑:韩小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