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诉即办”到“办出温度”——阿克塞县乡两级综治中心探索基层善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24 16:19:21     来源:甘肃法治报

  “没想到当天求助,当天就拿到了5万元工资!”9月11日,在阿克塞县综治中心调解室内,哈某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此前,哈某等6人与当地一家生态养殖公司因劳务工资结算引起争议,向县综治中心反映情况,综治中心启动“吹哨联动”机制,协调司法、人社等部门工作人员现场调解,不仅促成公司当场支付部分工资,还明确剩余款项于10月底前付清。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阿克塞县面对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元、基层治理任务繁重的新形势,坚持以县乡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为抓手,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探索基层善治新路径,推动综治中心工作从“接诉即办”向“办出温度”转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建“一站式”平台 让群众办事“省力又省心”

  “您先坐,慢慢说,劳动仲裁的同志就在中心,您的诉求我们全程对接。”9月4日,阿克塞县综治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古丽巴提一边安抚前来反映问题的王女士,一边快速登记信息,转身便将材料流转至调解室。这样的场景,在阿克塞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已成常态。

  阿克塞县委、县政府将综治中心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县委政法委主要领导多次下沉调研、统筹部署,推动中心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运行全链条规范。县级层面按“五有”标准,打造集指挥调度、矛盾调解、治安防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平台,不仅完善34项管理制度,还吸纳37个行业部门以“常驻+轮驻”模式入驻,实现群众诉求“一窗受理”、复杂问题“组团攻坚”、矛盾纠纷“闭环销号”。乡镇一级则结合实际,规范设置接待大厅、调解室等区域,让基层治理有阵地、有力量,真正做到“群众有事不用跑,服务上门解烦恼”。

聚多元力量 让矛盾化解“高效又暖心”

  “没经过允许就进了我的草场,铁丝网还给弄坏了!”9月22日,阿克塔木村村民努某气冲冲地来到阿伊纳乡平安法治办(综治中心)。初步了解事情经过后,综治中心立即组织乡干部、派出所民辅警、村网格员赶赴现场实地查看。经查,辖区交通工程队在阿克塔木村修桥时,未经村民努某允许穿其草场并压坏铁丝网,努某索赔遭工程队推托,因沟通缺失矛盾升级。综治中心随即牵头调解,工作人员联合民辅警、网格员情理兼顾释法引导,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努某放弃赔偿请求,施工队立即修缮铁丝网。此次纠纷仅用半天时间就高效化解,既护了村民权益、保了工程推进,更彰显阿伊纳乡综治中心“以民事为己事”的担当。

  这样的“暖心解纷”,源于阿克塞县乡综治中心对多元力量的整合。县级中心打造“阿德力哈孜”“好大姐”等调解品牌,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构建“多调联动”模式;对疑难纠纷实行“一案一专班”,集中攻坚。乡镇中心则依托网格员、村社干部常态化排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今年以来,阿克塞县乡两级综治中心累计接待群众300余人次,受理矛盾纠纷193件,化解率达84.5%,由纠纷引发的治安、刑事案件数量显著下降。

融民族特色 让基层共治“见效更长效”

  “草场划分要公平,邻里互助不能忘”——在阿克塞县阿勒腾乡,这样的理念已被写进村规民约,更通过“阿肯弹唱”“冬不拉普法”等哈萨克族特色形式传遍草原。作为哈萨克族聚居地区,阿克塞县综治中心将民族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培育出一系列特色治理品牌。

  阿勒腾乡组建“马背网格蓝”队伍,网格员骑马深入草原腹地,为牧民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服务;民主社区通过“协商议事会”“凉亭微课”收集民意,发动居民自主解决环境卫生、停车管理等问题。如今,“大家事大家议、大家管”的自治氛围在阿克塞县愈发浓厚,平安底色、服务馨香与民族情谊交织,勾勒出基层善治的鲜活图景。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魏世东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