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从黄河以东移到河西之西,小金湾的移民群众在生活习俗、自然环境以及田间劳作方式等方面都经历了漫长的适应过程。在此期间,群众情绪不稳定,经常发生一些表面看似琐碎,实际上内里充满火药味的矛盾纠纷,包括土地、宅基地、婚姻纠纷等,玉门市司法局小金湾司法所和乡调委会的调解员们每次遇到矛盾纠纷及时调解、劝解说和,为维护乡里的平安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小金湾有5个行政村,配备31名调解员,他们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打好矛盾纠纷调解的感情牌,经他们说和过的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让农户们安心生产生活,更让他们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近年来,许多动人的人民调解故事在村民中被传为佳话。
破镜重圆
“马所长平日里说话语速快,是个急性子,但是调解起矛盾纠纷来却非常有耐心。”这是村民对小金湾司法所长马国民的评价。
2024年4月,小马和小汪的婚姻危机让家人很是揪心,两人已有一个孩子,女方小马又怀孕八个月,但是其回娘家住了三四个月了不回家。乡调委会受理这起纠纷后,立即调查调解,得知夫妻双方确实矛盾较大,经常发生争吵,汪某不给妻儿生活费。
马国民在仔细倾听夫妻闹离婚的具体原因后,认为双方感情并未完全破裂,只是在家庭生活观念和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他循序渐进采取背对背的调解方法,客观指出两人矛盾不断的根源,并在尊重双方当事人意见的前提下进行了一场“谈话”,以此来缓和浓浓的火药味,正是这场谈话让夫妻俩终于有了一次冷静沟通的机会。
当汪某看到妻子疲惫不堪走进调解室,面有愧色地低下了头。在马国民的引导下两人回忆起了相识相恋的过程,小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妻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小马听到等了许久的道歉,皱着的眉头舒展了,之后夫妻二人一起签订了调解协议书,打消了离婚的念头,手挽手离开了调解室。
一亩三分地
小金湾东兴村北头有1.28亩土地,移民之初,龙泉村的一眼机井在这块土地上,长期以来两个村的村民都说这片土地是属于他们村的。一小片地,引得邻村村民怒目相向,这片土地也曾被乡上规划过项目,但因两个村的矛盾一直不能解决,致使1.28亩土地一直闲置。其间,部分村民悄悄在此处堆放柴草和木头等物品,企图据为己有。2020年8月,龙泉村请施工队修建机井房时,东兴村村民阻挠施工,次日龙泉村30余户群众自发购买铁丝网将这1.28亩土地围住,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今年2月底起,小金湾司法所与两个村多次沟通,又经相关部门核查,这一块地为备用建设土地,不属于耕地和基本农田范围,在司法所的调解下,两个村的村委会积极主动教育村民,不得在这一块土地权属问题上争议,由乡政府积极申报文化项目,在此处修建健身广场,供龙泉村和东兴村村民共同享用。
用水纠纷
2023年天气干旱,赤峡水库水位下降,农户因灌溉期用水问题无法保障多发纠纷,时常在田间地埂因浇水顺序争吵不断,小金湾乡马家峪村党支部书记马成龙在此期间召开村民议事会8次,就此事进行协商解决,确保了群众在灌溉期间未发生激烈纠纷。
2023年6月12日,村民马某发现地里已经收割打包的苜蓿被淹了,经核实,马某土地隔壁的村民在浇水时因渠道开口未及时发现导致水流进他家的苜蓿地,双方协商无果后向村委会打电话求助。马成龙听说后,第一时间将问题双方请到村矛盾调解室进行调解,经过3次协调,双方均不让步,他分别给两家做思想工作,同时还协同司法所从法律角度给出专业的解答,经过15天情理法相结合的调解,马某获赔损失费1500元,两家终于和解。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张燕)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