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川区广州路街道天源里社区,一场因宠物猫引发的邻里矛盾,在街道综治中心调解团队“情法兼顾”的介入下成功化解。不仅修复了邻里间的紧张关系,更为辖区基层治理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9月8日,该小区住户张某拨通社区服务电话求助,语气中满是委屈与怒气。她表示,楼下邻居赵某家饲养的成年狸花猫,近一个月来频繁在自家防盗门口的地垫上随地排泄,尿渍难以彻底清洗,浓烈异味渗透地垫纤维与墙角,天气炎热时楼道内刺鼻味更甚。
“孩子放学一进楼道就捂鼻子,老人出门得绕着地垫走,一家人进出都小心翼翼。”张某说,此前她曾主动找赵某协商,可赵某态度敷衍,认为“猫是动物管不住”“这点事小题大做”,两人沟通无果后激烈争吵,此后赵某未约束猫咪行为,张某不满日益加剧,原本碰面会打招呼的两家,如今在楼道要么沉默擦肩而过,要么刻意避开,邻里氛围降至冰点。
接到张某求助后,天源里社区立即指派从事调解工作多年的社区网格员杨莉莉处理,她深知邻里矛盾多因“情绪对立”,制定“先共情、再释法、后解纷”思路,先分头沟通。
9月11日,在网格员杨莉莉协调下,张某与赵某在社区调解室面对面沟通,双方达成口头和解。
为避免矛盾“死灰复燃”,调解结束一周后,网格员按流程进行跟踪回访。两家关系已缓和,平日遇到也会相互主动打招呼、聊几句家常。当被问及对调解结果的满意度时,两人均给出肯定答复:“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没伤邻里情分,多亏了社区。”
这起因宠物猫引发的邻里纠纷虽小,却折射出社区治理中“人情”与“法理”的平衡艺术。广州路街道综治中心用“情法兼顾”的调解智慧,破解了邻里纠纷“死结”,让“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在社区延续,为守护辖区和谐安宁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鲜晓苏)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