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区综治中心组织调解一起老旧小区改造中发生的矛盾纠纷(资料图)。金川区综治中心供图
4月2日,网格员入户开展高龄老人线上认证工作。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鲜晓苏摄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鲜晓苏
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澎湃浪潮里,金川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奋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让群众在“矛盾有人管、难题有人解”的生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基层治理的力度与民生服务的温度。
机制破局
构建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枢纽
2024年12月22日,随着一面锦旗送到金川区综治中心,一段跨越千里的暖心故事展现出来。
12月中旬,一名外地来金川区务工人员意外身亡,其家属因不熟悉处理流程陷入慌乱,同来追薪的20多名工友情绪激动,一度报警并聚集上访。金川区综治中心迅速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区委政法委书记靠前指挥,人社、信访、司法行政、法院等多部门闻令而动,开启“一站式”联合处置。
仅48小时,2份调解协议、23份劳务调解协议全部签订,11万元死亡赔偿金、20余万元劳务费现场结清。
金川区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综治中心、网格管理、“三调对接”、信息平台“四个实战化”,按照“1厅+N室”建设模式,科学整合综治中心、信访接待大厅、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心理服务中心等阵地,法院、检察院、司法、信访、人社等部门常驻,其他行业部门、专业调解组织及社会组织等力量“轮驻”“随叫随驻”。综治中心设有14个接待受理窗口,配套25个功能室,实现“七中心”合而为一,将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多元功能融会贯通,为群众呈上全方位、一站式、多元化的贴心服务,让繁杂事务均可在此“一站式”利落办结。
三调联动
以法治力量筑牢基层稳定防线
3月19日,在金川区法院社区法庭调解室内,随着双方当庭达成履行协议,现场气氛瞬间轻松了下来。
“以后我们一定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多站在业主角度考虑问题,太感谢您帮忙化解难题!”物业负责人紧紧握着调解员的手说道。
2022年6月的一个深夜,任某因孩子急病就医时车辆被堵,与物业沟通不畅发生冲突,此后拒交物业费,欠费累计3000余元,物业无奈诉至法院。金川区法院社区法庭征得双方同意后,将案件转至诉调对接工作室。特邀调解员针对双方无实质矛盾的特点,向任某释法说理并疏导其情绪,同时指出物业应急管理短板并要求改进。经调解,任某当场补缴物业费,物业放弃违约金并承诺优化停车管理,双方当庭履行协议,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离不开专业力量支撑。金川区综治中心紧扣实战需求,以诉调、访调、警调“三调对接”为核心引擎,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分类施策”的枢纽功能,坚守基层治理、源头预防、法治保障三大基点,统筹调解资源、畅通信息流转、健全多元解纷机制。促使司法、行政、社会等专业力量协同联动、攥指成拳,精准研判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的深层症结,高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复杂难题,切实将法治温度传递到群众心坎,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与满意度。
网格深耕
打通精细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4月1日清晨,昌丰里社区网格员范海霞一进小区,文阿姨就迎了上来询问道:“小范,来得正好,我听说70岁以上的老人有个高龄补贴,咋申领呀?”范海霞赶忙扶住文阿姨走到路边,并耐心细致地讲解起来。
范海霞刚解答完文阿姨的疑问,又忙着规范小区内乱停乱放的车辆。随后,接到广场舞队噪音扰民的投诉,赶忙奔赴现场沟通协商。紧接着,又入户为高龄老人进行拍照认证,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面对居民们的各类询问,她始终面带笑容,热情回应。
在金川区,像范海霞这样的基层网格员一共有363名。他们始终用心用情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编织起一张温暖而细密的社区服务网,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
金川区紧扣服务保障群众、畅通诉求表达、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三条线”协同发力,深度优化“综治中心+信息化+网格化+精细化”工作模式,通过明晰网格员职责清单,开展大走访活动,网格员化身“移动前哨”,深入网格“神经末梢”,精准捕捉管理难点、盲点。他们遇事迅速处置,将风险化解在萌芽;面对矛盾纠纷,巧妙化解;悉心收集社情民意,搭起民意“直通车”;快速回应群众诉求,让群众呼声有回音,切实达成“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数智赋能
构建全域风险防控“智慧大脑”
踏入金川区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室,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型大屏幕,上面实时滚动着全区社会治理各领域数据。这里深度融合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公共安全管理以及网格化管理等多元平台资源,成功搭建起“一屏观全城、指挥可视化”的社会治安防控超级体系。
金川区综治中心全力推动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与陇情e通(金昌版)平台落地实战,精心打造“六位一体”基层情报信息工作机制,使之成为化解矛盾的“利剑”。一方面,强化“接诉即办”效能,将12345热线打造成敏锐捕捉社情民意的“前沿哨所”,针对敏感性、倾向性问题抽丝剥茧、深入剖析,及时推送预警信息,筑起矛盾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聚焦“未诉先办”,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强化部门协同联动,高效解决问题,让隐患消弭于萌芽。
“2024年,金川区信息平台累计收集汇总海量数据多达13.4万条。”金川区综治中心主任陈国贤介绍道,“凭借对这些大数据的精准研判,我们得以提前洞察潜在矛盾纠纷与风险隐患,进而实施精准化解。”
科技力量的深度嵌入,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动能,不仅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重组、治理队伍的统一调度,更形成部门高效联动和群众服务提质增效的双赢,切实筑牢了城市的平安根基。
心理护航
织密社会心理健康“防护网”
近日,桂林路街道居民张女士主动敲开楼下邻居门:“妹子,多亏社区帮我打开心结,以后咱们邻里间要相互体谅、多照应!”
原来张女士因长期闻到刺激性气味怀疑楼下住户倾倒化学物品,经网格员检测确认管道无共用情况后她仍不认可。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后,金川区综治中心联合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介入,心理咨询师发现张女士因独居产生焦虑,经精心疏导后帮助其消除误会。至此,该起持续数月的纠纷在“网格+心理”双服务中得以妥善化解。
金川区以问题为导向融合综治与心理服务建设,构建“1233N”立体心理防护体系:建强一个中心,即金川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牵起两条热线,含24小时本地热线与西北师大热线;锻造专家、骨干、志愿者三支队伍;推出普惠、重点、线上线下贯通三大服务;在镇、村、街道等设置N个站点,为居民编织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防护网。
同时,创新“帮帮团”“向阳花”服务菜单,通过“基层点单、中心派单”实现精准服务;落实“一中心引领、多站点覆盖”机制,志愿者轮班,设“周五阳光茶”疏导日;开展“下社区”活动变“坐等”为“上门”,并将心理服务融入网格管理,参与重点人群服务和矛盾化解,从源头遏制心理危机。自运行以来,心理科普教育受众达25万人次,切实为居民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