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金昌市坚持把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作为“三抓三促”行动和主动创稳行动的重要内容,紧盯全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恶性案件数、网络舆情事件“三下降”目标,聚焦问题突出领域和工作薄弱环节,齐抓共管,多措并举,用心用情筑牢保护防线,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坚持关口前移
筑牢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防线
突出铸魂育人主题,构建“课堂+课外”“校内+校外”“理论+实践”“学校+家庭+社会”的大思政体系,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深入开展“德润校园·学在金昌”实践活动,持续加强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选树“新时代好少年”,强化榜样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道德素养。
制定《金昌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聘任法治副校长194名。建立金川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运用互动感应投影、电子人像模拟、VR实景体验等前沿技术,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的“沉浸式”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室),举办“六个100”百场心理健康培训,面向广大师生、家长开通“空中课堂”心理健康服务热线,线上线下齐发力,有效提升师生家长心理健康素质。
坚持多维联动
画好未成年人保护实线
启动实施金昌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服务项目,针对学校、家庭、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制定项目计划,引进专业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通过打造一站式平台、建立专业性团队、实施项目化运行、推进融合式发展,全方位关爱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严格落实校园封闭管理、校园门卫安全管理和上下学校园门口教职员工值守等制度,完善“一校一警”“高峰勤务”工作机制,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监管在前、惩治从严”要求,多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督导检查,切实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
教育、妇联、关工委、科协、文广旅等部门结合各自职能优势,打造“一校一品”“母亲讲堂”“银发育苗”“科普筑梦”“文化塑苗”等工作品牌,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接纳未成年人参观学习,26个城市社区均设置未成年人活动室,组织开展亲子课堂、趣味阅读、益智游戏创客空间等拓展活动,学生参与率达92%。
组建12355青少年服务台,设立9个乡镇(街道)工作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圆梦计划”“代理妈妈”“童心港湾”等系列关爱帮扶活动,为541名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提供了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努力做到关心关爱未成年人“一个都不能少”。
坚持防治结合
守牢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底线
充分发挥学校“前哨”作用,扎实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常态化摸排家校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有针对性做好预警、防范和干预工作。定期开展校园安全演练,加强校园反欺凌、交通安全、应急避险自救、防范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等安全宣传,切实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依法严厉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做到专案侦办、从快打击、从严惩处,坚决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完善分级干预机制,对罪错未成年人统一建库管理,量身定制个性化帮教方案,精准分析干预,最大限度挽救罪错未成年人。针对涉罪未成年人监护缺失或不到位问题,制发“督促监护令”7份,强化案件办理中家庭教育指导效果。
完善社会综合预防保护体系,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机制延伸到社会治理,严格落实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推进从业禁止覆盖所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建立未成年人“一站式”办案救助中心,妥善开展心理干预和综合司法保护,力促迷途知返,力阻重新犯罪。(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见习记者 鲜晓苏 通讯员 李强)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