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德吉新村“四个三结合”乡村治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8-11 22:40:57     

用老百姓的“理”平老百姓的“事”

——天祝县德吉新村“四个三结合”乡村治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面对基层治理新情况和社会矛 记者手记盾新变化,天祝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牢牢扎根农村、扎根群众,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形成了松山镇德吉新村“四个三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成为夯实平安德吉新村建设的“金钥匙”。

根植乡村“接地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法治需求不断扩大,仅靠一个部门、一种手段很难有效满足需求。

  德吉新村党支部推行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警务室三结合的法律服务模式。党支部对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不断优化、整合,率先在全县建成了法治夜校,组建了以党支部为引领,法、检、公、司专业队伍为重点,驻村民警(辅警)、法治服务联络员、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等为基础的法治夜校师资队伍。建成了高标准的村公共法律服务室,开通“12348”法律服务热线,配置智能法律服务终端,建成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三台融合”的线上线下服务网络,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咨询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和农家法治书屋,设置法治宣传栏、宣传墙和法治景观,让农牧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和洗礼。

  老百姓通过党群服务中心可以咨询民政、社保、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政策,也能了解技能培训、务工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党支部成员全程参与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合同订立等有关法律行为。选派的法律顾问定期坐班,免费为群众代写法律文书,提供法律咨询。群众利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智能化便民平台,点对点、面对面、零距离享受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社区民警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治安秩序,使法治服务走到了家门口,走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同时,完善村规民约,设立“道德红黑榜”,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全天候”“全覆盖”的法律服务和道德引领,农牧民群众不至于因案因事、因恶习因陋俗致贫返贫,巩固了脱贫成效,实现持续增收。

根植法理“有底气”

  农村的现实情况要求既要不断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又要更好地提供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法治需求,在情理法中找“最大公约数”,增强法律和情理的“底气”。

  德吉新村党支部推行普法到人、说法到事、释法到案三结合的普法宣传模式。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摒弃发放宣传页、挂横幅、贴标语等传统普法宣传方式。党支部结合产业发展、劳务就业、土地流转等,充分发挥法律顾问、驻村民警(辅警)、下派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法律明白人等优势,建立了法律服务微信群,及时推送法律常识、法治扶贫微视频等,群众通过微信群随时随地了解咨询法律方面的问题。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定期不定期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讲解生产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包村领导、下派第一书记、社区民警经常深入“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农家院落培训宣传法律知识,摸排调处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学法守法到生产生活全过程。

  法治夜校举办群众关注的坑农害农、酒驾肇事、赌博等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讲座,通过分析违法成本、对比算账,触动心灵,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明显提高了,法律真正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脱贫致富的护身符。

根植服务“创和谐”

  乡村的情况千差万别,矛盾纠纷也错综复杂,群众的思想也各有不同,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非常大。千难万难只要坚持支部引领、群众主导就不难。

  德吉新村党支部推行网格化管理、十户联防、治安户长制三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将全村划为8个网格27个联防组,选聘了邻里关系好、群众威望高、信誉度好的村民为联户长、治安户长。网格员、联户长、治安户长经常向群众进行政策法规宣传,开展社会治安联防,做好重点人员帮教,排查风险隐患,及时掌握上报各类信息,确保情况早知道、问题早解决、矛盾纠纷早化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根植群众“聚人气”

  调解矛盾纠纷往往出力不讨好,过去大家都不愿意干,仅凭村干部,作用发挥非常有限。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性、主动性,基层调解工作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德吉新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推行警司调解、行政调解、乡贤调解三结合的矛盾调处模式。党支部针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事件,协调派出所、司法所及时联合调处,达到案结事了。针对村里发生的民事纠纷、轻微违法行为、权属争议及行政补偿争议等案件,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协调乡镇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调处。针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党支部推选退休教师、退休干部、老党员等为乡贤调解员,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乡贤调解员窗口,发挥他们人熟、事熟、村情熟和德高望重、群众信任的优势,不辞辛劳、不计报酬、不怕麻烦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用老百姓的“理”平老百姓的“事”,使一批家庭婚姻、邻里纠纷解决在了一线、化解在了萌芽。(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王刚

 
    记者手记

为德吉幸福平安模式点赞

王刚

  “四个三结合”乡村治理模式,发源于天祝县松山镇德吉新村。

  德吉,藏语中的意思为“幸福平安”。德吉新村是一个移民新村,从2014年开始建设,总投资2 亿多元,先后安置了 8 个乡镇 51 个村组的藏、汉、土等8个民族群众,现有人口894户3907人,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401户1769 人,是一个多民族群众移民安置村,生产生活习惯均不一样。能否邻里守望,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大家庭,是摆在党支部眼前的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德吉新村党支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紧紧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 目标,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目标。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党支部针对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推行“四个三结合”的工作模式,被群众称之为幸福平安模式。

  “四个三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有效助推了平安天祝建设步伐,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个三结合”乡村治理模式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形成了各级组织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乡村格局,具有“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的特点,能够及时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小纠纷、小隐患、小问题、小误解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减少了社会矛盾,降低了社会风险,促进了社会和谐,夯实了平安建设的根基。        
       “四个三结合”乡村治理模式通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等方式,民警、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与群众调解员协同配合,与群众打成一片,说群众的话、解群众的忧、暖群众的心,既说理也讲法,既解事结也解心结,既管眼前也顾长远,既化解了群众的“烦心事”“闹心事”“揪心事”,又教育引导群众遵纪守法、孝老爱亲、文明友善、勤劳致富,摒弃假恶丑、等靠要等不良风气,有效避免了矛盾纠纷的激化和反复,从根子上消除了摩擦、预防了冲突,大大减轻了治安压力、审判压力、执行压力,节约了司法资源,实现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赢得了群众信任和认可,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