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上的法治课“声”入人心
武威一案例获评“普法与依法治理创新案例”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近期,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上,武威市司法局《“小板凳”上的法治课“声”入人心》案例,获评“2025年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创新案例”。
以机制创新固根本,让普法更“对味”。武威市司法局立足全民普法四十年实践根基,创新构建“周五固定+按需加场”长效机制,以“武小宣・周五有理”品牌为牵引,确保普法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推进。围绕土地承包、养老社保、抵制高额彩礼等热点议题精准设课,实现“群众点单、部门接单、精准送单”的靶向服务。今年以来,已开展固定课堂28场、专题加场16场,让法治宣传教育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把法律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
以队伍建设强支撑,让普法更“有力”。武威市司法局组建“1+N”复合型宣讲团队,以司法局骨干为轴心,整合10支志愿队伍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警、律师等专业力量,形成“专业人士+本土能人”的宣讲矩阵。宣讲人员摒弃生硬说教,用方言土语解读法律条文,结合身边案例阐释法治精神,既保证了普法的权威性,又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让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入脑入心,推动法治声音穿透“最后一公里”。
以载体创新接地气,让普法更“鲜活”。武威市司法局打破传统会议室宣讲局限,将普法阵地前移至群众“家门口”,以“小板凳围坐”的互动形式搭建最小普法单元,打造“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法治课堂”的流动格局。这种平等交流的模式,让群众从被动“听课者”转变为主动“问法者”“参与者”,甚至成为普法“志愿者”,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推动法治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肌理。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