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求助,9月18日案结事了。在武威市凉州区综治中心,一场剑拔弩张的工地阻拦纠纷,从企业求助到双方握手言和,仅用48小时便圆满化解。这背后,是凉州区法院依托综治中心构建的“调解先行、诉讼兜底”机制,让司法服务走出法庭,跑出了基层矛盾化解的“加速度”。
时间回溯至9月14日,凉州区某供电所综合业务用房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突然戛然而止。作为保障周边3个乡镇近万名群众用电的民生工程,该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却因村民王某的阻拦陷入停滞。“楼盖起来,我家耕地的日照肯定受影响!”面对建筑公司出示的规划许可、施工许可证及第三方《日照分析报告》,王某依旧满脸顾虑,“耕地是我的命根子,将来真出问题,谁来兜底?”
为避免冲突升级,建筑公司暂停施工,可当晚复工又遭王某及亲属阻拦,工程彻底停摆。“打官司至少要三四个月,工期根本等不起!”心急如焚的项目经理偶然得知,凉州区综治中心设有法院“诉讼服务站”,能实现“立案、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快审一窗通办”,遂于9月17日一早带着材料赶到综治中心,请求协调王某停止阻拦,并索赔2.3万元停工损失。
群众有呼声,机制立刻“接招”。综治中心窗口收到求助后,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机制,将案件分派给金牌调解员,一套“三步调解法”随即展开。第一步“安全先行稳情绪”,调解员看到王某站在挖掘机旁阻拦的现场照片后,第一时间致电提醒:“您站在机械旁太危险,出事第一个担责的是您!法院法官也在中心,咱坐下商量,比‘硬碰硬’管用。”这番话让王某放下抵触,承诺不再前往工地阻拦。第二步“释法明理晰利弊”,当天上午,法院驻点法官手持民法典与《日照分析报告》,向到场的王某耐心解读:“您担心采光可以理解,但阻拦合法施工已属‘妨害物权’,继续下去可能要赔偿停工损失;若将来真出现问题,您可随时来中心反映或立案,不能用‘硬拦’的方式解决。”与此同时,建筑公司负责人也主动表诚意:“只要您不再阻拦施工,我们自愿放弃2.3万元赔偿。”王某看着法条,听着对方的真诚表态,沉默片刻后缓缓点头。第三步“案例引导促和解”,9月18日,在“背对背”调解奠定基础后,调解员组织双方“面对面”协商,法官还从“多元解纷案例库”中找出类似案例以案释法。彻底打消顾虑的王某,与建筑公司当场签署《人民调解协议书》,一场纠纷就此画上句号。
“小事调解化,大事有兜底”,这样高效的纠纷化解模式,源于凉州区法院依托综治中心推出的三大硬核举措。人员常驻提供专业支撑,12名“金牌调解员”、1名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及2名书记员常驻综治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调解与司法支持;窗口集成实现一站办理,“先行调解工作室”集咨询、分流、调解、诉讼指引功能于一体,当事人“只进一扇门”便可完成从纠纷反映到解决方案落地的全流程;分调裁审做到无缝衔接,调解成功的案件可当场申请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立即转立案进入速裁快审程序,平均审理周期仅7.8天,较传统诉讼缩短60%以上。
“以前觉得解决矛盾就得去法院,现在才知道家门口的综治中心就有法官和调解员,流程简单效率还高,太省心了!”一位刚在综治中心处理完纠纷的市民感慨道。
据统计,今年以来,凉州区法院已向综治中心分流纠纷1751件,调解成功732件,为群众节省诉讼成本约8.3万元。
如今,在凉州大地上,“综治中心+法院”的协同解纷模式正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下一步,凉州区法院将持续做强这一协同效应,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让更多矛盾“止于未发、解于萌芽、终于始发”,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