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喜秀龙镇:“六调六化”赋能基层治理

发布时间:2025-09-16 09:40:05     来源:法治甘肃网

近年来,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立足草原乡村实际,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创新推行“源头排查预防调、熟人关系温情调、文化活动融合调、积分兑换激励调、村规民约浸润调、草原夜话叙旧调”的“六调六化”工作法,把矛盾化解、服务群众、治安巡逻融入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绘就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新画卷。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抓喜秀龙镇,只见网格员揣着民情本挨户排查需求,文化广场上牧民正排练着含法治故事的小品……这些热气腾腾的场景,映照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温度。

为将问题掐灭在萌芽,该镇以“源头排查预防调”推动“提前介入精准化”。镇村干部、网格员、联户长联动司法、公安力量,开展“地毯式”入户走访,对婚姻家庭、邻里相处等矛盾纠纷逐一排查、分级建账,用精准排查筑牢治理“第一道防线”。

“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邻,有啥疙瘩解不开?”在抓喜秀龙镇,“熟人关系温情调”是化解矛盾的“暖心桥”。该镇秉持“群众的事群众办”理念,依托熟人社会的情感纽带,让“老邻居”“老长辈”化身调解员,用乡音拉近距离、用真情消融隔阂,既解“事结”更解“心结”,实现“群众认同最大化”。

结合牧区节会集中、群众易聚集的特点,该镇以“文化活动融合调”实现“矛盾化解柔性化”。牧民自导自演的相声、小品里,嵌入真实调解案例;节会现场设调解咨询点,专业人员坐班答疑——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懂法、在互动交流中信调解,让矛盾化解从“硬说理”变成“软浸润”。

为点燃群众参与热情,该镇用“积分奖励激励化”推动“纠纷调处主动化”。群众每报告并参与调处1条矛盾纠纷积5分,每季度可凭积分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这一机制让基层治理变成“大家齐上手”,逐步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村规民约是牧区治理的“软标尺”。该镇以“村规民约引导化”推动“调解标准规范化”,修订村规民约时,将邻里相处、日常事务处理等内容纳入其中,通过村民大会、马背宣讲等方式讲清规则,让“以和为贵”的乡风从“要我守”变成“我要护”。

考虑到牧民白天忙于放牧的实际,该镇创新“草原夜话叙旧调”,让“调处过程轻松化”。夜幕降临,干部与群众围坐毡房或草原篝火旁,喝着热奶茶、吃着酥炸馍,唠家常时倾听诉求,讲案例时普及法律,引导群众理性看待矛盾、主动化解分歧,推动治理从“末端处置”转向“源头预防”。

如今,“六调六化”工作法已成为抓喜秀龙镇基层治理的“金点子”,矛盾纠纷化解率稳步提升。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