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凉州区综治中心“老王说理室”里,一起因空巢老人财产托付引发的复杂纠纷在调解员王瑞生“情理法”交融式调解下取得圆满结果——老人的财产处置意愿得到尊重,女儿的继承权获得保障,受托朋友的照护劳务也拿到合理补偿。
今年夏末,凉州区89岁的张某因体弱多病、子女远在新疆和宁夏、老伴随女儿生活,便将20余万元毕生积蓄与一辆电动车托付给朋友刘某夫妇照料。双方口头约定:若女儿回来探病,刘某夫妇按每日500元扣除护理费后返还余款;若女儿未露面,刘某夫妇负责老人安葬后,可继承余款与车辆。
谁料约定不久,老人便病重入院,远在外地的女儿闻讯赶来。得知父亲已将财产托付他人,女儿情绪激动,质疑处置不当,与刘某夫妇就“财产是托管还是赠与”“每天500元护理费是否合理”“财产处置权该归谁”三大问题产生争执。协商无果后报警,公安机关认定属民事纠纷,建议他们到凉州区综治中心“老王说理室”寻求调解。
“先把矛盾拆解开,再一条条理清楚。”受理诉求后,王瑞生首先分别约谈各方,在法律定性上,老人女儿坚持认为是“财产保管”,刘某夫妇则认为是“附条件遗赠扶养”;在护理费标准上,老人女儿觉得每日500元过高,刘某夫妇则强调照护包含情感慰藉,是全天候付出。
厘清争议后,王瑞生先以法理立基:援引民法典明确老人的行为属附义务遗赠扶养协议,其自主处分财产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同时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温和点出女儿长期疏于照料是纠纷的诱因,也指出双方口头协议存在效力瑕疵,需结合实际证据综合认定。
法理之外,更重情感破冰。王瑞生引导老人女儿换位思考后,转头又劝导刘某夫妇体谅继承人的关切。最终,双方都认同“老人安康、家庭和睦”才是首要目标,对立情绪渐渐消解。
最后,王瑞生牵头细化和解方案:考虑到家庭照护的特殊性,双方一致同意护理费仍按每日500元核定;扣除护理费后,余款归女儿所有,电动车则依老人最初约定归属刘姓夫妇;后续老人的照料义务,由女儿全权承担,刘某夫妇不再负责护理。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