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民族中学:以 “1335+N” 模式织密平安校园网

发布时间:2025-08-27 15:04:42     来源:法治甘肃网

织密平安校园防护网

—— 天祝县民族中学推行“1335+N”安全管理模式

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同学们,慢点儿跑!走廊拐角别追闹!”秋季开学第一天,天祝县民族中学课间十分钟的教学楼走廊里,值周的张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在“安全巡查本”上做了巡查记录。

这看似日常的提醒与记录,正是该校“1335+N”安全管理模式的鲜活实践:把安全揉进课间的脚步声里、走廊的转角处,让防护网从制度文本变成师生熟稔的“平常事”。

“1335+N”中的“1”——树牢“校园安全是第一主责”理念,从校长到门卫,人人参与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

要织网,先得有“针线”。学校用活“3个载体”,让安全不飘在半空。安全课上,老师拿着火源模型教“用火离人”;国旗下演讲,学生讲自己遇到过的“防欺凌小事”。单周排查、双周整改更是雷打不动:上周总务处刚摸了摸食堂冷藏柜的温度,这周德育处就蹲在操场看护栏螺丝松没松,排查的人手里总捏着一本台账,写着“哪处要改、谁来改、啥时改”,讲究“走到、看到、摸到”,绝不含糊。应急演练更是全员参与,连新入职的保安都跟着记步骤——练得多了,真遇事儿才不慌。

光有“针线”不够,还得有“架子”撑着。“3个保障”就像三根柱子,把安全稳稳托住。组织上,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副校长盯着具体事,从党总支部到班主任,谁的地界谁管,连保洁阿姨都知道“发现地砖滑要及时报”;制度上更细,值班怎么轮、器材怎么护、学生请假怎么走流程,都写在本子上,还层层签了责任书,谁漏了谁担责;最实在的是“人防+物防+技防”:门卫室里,钢叉、盾牌摆得整整齐齐,24小时有人盯着校门,学生凭卡进出;校园的犄角旮旯装了公共安全视频系统,保安室的屏幕上,操场、食堂、宿舍的动静看得清清楚楚;就连实验室的防盗门、楼道的应急灯,都按标准配得足足的——这三道防线一搭,心里就踏实多了。

往下落,还得靠“网格”兜着。“5级管理”就像一张细密的网:校长是“一级网格长”,副校长管“二级网格”,中层领导包年级、年级组长包班、班主任包学生,从校园大场到教室小角,谁的“格子”谁盯紧。就像上周排查宿舍,四级网格员(年级组长)跟着五级网格员(班主任)逐间看,发现有个插线板挨着床,当场就挪了——网格落得细,隐患就藏不住。

最后这“N个细胞”,更是把安全种到了各处。平安班级里,班委带着同学查桌椅;平安食堂里,师傅们按流程洗食材;平安宿舍里,宿管阿姨教叠被子时还会说“充电器别整夜插”。

在校园里,“1335+N”绝不是挂在墙上的符号,是安全课上学生举着的小手,是排查台账上没干的红笔字迹,是课间转角那句“慢点儿走”的轻声提醒……这些藏在日常里的细节,正把平安校园的防护网织得越来越密、越来越暖。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