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县,腾格里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青土湖干涸湖盆,正以科学治理为“生态锁”,展开一场阻击黄沙的攻坚之战。
6月8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记者实地探访这片“沙漠孤岛”是如何重获生机的。
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介绍,西汉时期水域达4000平方公里,史称潴野泽;明清时期仍有400平方公里碧波。但1959年彻底干涸后,这里成为两大沙漠“握手”的通道,13公里风沙线直逼绿洲,成为民勤县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在此成合围之势侵蚀土地,民勤一度被称为“沙漠中的孤岛”。
2007年,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启动,4.56亿立方米生态输水如“生命之血”注入干涸湖盆。伴随“工程固沙+生物锁边+科技赋能”立体防护体系的构建,奇迹逐步显现。地下水位从4.02米回升至2.87米,水域面积从3平方公里扩展至27.65平方公里,127平方公里旱区湿地重现。全国第六次荒漠化调查结果显示,全县荒漠化面积由90.34%下降到88.18%,沙化面积由75.81%下降到75.57%,实现“双缩减”。
水草丰美的青土湖。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李维琴 摄
现在青土湖,白鹭群掠过明镜般的湖面,芦苇荡翻涌成绿色波浪。“早年不管刮起大风小风,沙粒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现在五级风以下基本见不到沙尘,草长起来了,空气也好多了。”西渠镇火坎村村民陈天华的感慨,串联起最直观的生态变迁。
“青土湖是阻隔沙漠合流的生态桥头堡。”王兴斌表示,这里曾是明清绿洲北部最大沙源区,通过从输水复湿到系统修复,从单一治沙到生态产业协同,青土湖的蜕变,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西北注脚。
如今的青土湖,既是锁住沙漠的“生态堡垒”,亦是生态研学的“露天课堂”。青土湖的波光里,既有“潴野泽”的千年记忆,更有新时代生态文明的鲜活注脚——每一棵梭梭都是生态哨兵,每一滴湖水都是文明刻度,在沙漠腹地上,勾勒出美丽中国最坚韧的“绿色锁边”。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