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民勤县,深入被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环抱的秘境,探访红崖山水库的生态密码。这座亚洲最大的沙漠人工水库,如一枚祖母绿镶嵌在金色沙海之中。在金色沙海的簇拥下熠熠生辉。自1958年始建,历经三期扩建、除险加固,2016至2020年加高扩建后,库容从9930万立方米跃至1.48亿立方米,升级为大(2)型水库,25平方公里的蓄水面积,成为沙漠中的“生命之湖”。
媒体记者详细了解红崖山水库的历史变迁。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李维琴 摄
红崖山水库的水源多元,既有上游天然河道的自然馈赠,也有凉州区西营水库通过专用输水渠的直接补给,更有景电二期延伸工程跨越260公里、历经13级提泵送来的黄河水,年均超1亿立方米的灌溉活水,滋养着下游30万亩良田,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在生态治理的漫漫长路上,民勤人以非凡的智慧与坚韧,奏响了一曲生态治理立体交响。扩容保水,让外域活水源源不断注入水库,增强其“脉搏”的力量;清源截污,关停污染企业,推广测土配方农技,通过污水处理厂净化浊流,守护水源的纯净;节水增效,滴灌喷灌技术在田间铺就银线,汇聚成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泉。
“红崖山水库是民勤境内唯一的地表水调蓄工程,也是支撑、保障调节灌区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核心水利工程。”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介绍,通过动态调度计划,水库化解了水源供需的时间矛盾,缓解地下水开采压力,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如今的红崖山水库,白鹭掠水、芦苇轻摇,年均20万游客踏访,奏响生态旅游乐章。曾经“羌笛怨柳”的苦寒之地,以法治为基、科技为翼,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协同治理中,成为西北生态屏障的璀璨之星。从“人沙对峙”到“绿进沙退”,这颗沙漠蓝珠正以波光为笔,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史诗,向更美明天昂首前行。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