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金强河像一条银丝带蜿蜒流淌,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这是天祝县老百姓天天能看见的“生态壁纸”。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天然水塔”,这里地跨黄河与石羊河流域,93条河流纵横(黄河流域51条,石羊河流域42条)交错,年出境水资源量达37亿立方米。
在节水与护水的双重攻坚中,一组“节水护水”数据尤为亮眼: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瘦”了44.8%、69.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2,2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常年“全优达标”。
蓝天白云下,石门水库波光粼粼。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摄
6月6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天祝,了解这里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
“山绿了,水才清;草密了,沙才稳!”天祝县水务局党组成员、河湖管理中心主任拉宝库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据介绍,全县水资源总量12.91亿立方米,依托祁连山生态屏障,打好“治山理水”攻坚战。
如今,曾经的裸露山坡已重披“绿绒毯”。2024年投入6000万元治理27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今年再投1200万元修复17平方公里“生态伤口”,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9.01%。8座小型水库、11座调蓄水池锁住2240万立方米清水,未来,在建水利设施竣工后还能多存1267万立方米,为区域生态安全筑牢“水防线”。
“看水色、查牌子、走河岸、问老乡、抓整改——每天爬坡5公里,就为了守住这汪清水。”河湖长老王拍拍翻开磨破边的巡河日志说。在天祝,37条河流都有这样的“专属管家”,他们用最质朴的“五步工作法”,让金强河从“泥巴沟”蜕变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大通河、冰沟河也成为市级样板。
“保障下游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拉宝库介绍,天祝在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的基础上,对55眼机井实行台账管理,企业和灌区装上用水“电子眼”,去年查处2起违规用水案件,让每滴水都“有迹可循”。
在天祝广袤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如银线铺地,全县10万亩耕地已普及滴灌、喷灌,今年再扩12万亩,预计省水量相当于2400个标准泳池蓄水量。
不仅农田节水成效显著,工业节水同样亮眼。工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循环水系统让92%的废水“重生”,年节水超20万吨;城市管网漏损率压至8.89%,年度用水计划比去年再减30万立方米。
“从农田到工厂,从地头到灶头,节水理念就得‘拧’进生活里。”拉宝库说。
“以前这儿杂草比人高,现在步道旁能听见鱼跳水,游客来了都夸‘像画儿一样’!”傍晚的河岸边,群众在碧水绿树间休闲漫步喜笑颜开。生态红利持续释放,全县兴起30多家农家乐,高原特色农产品搭乘“水脉”走向全国,生态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0%。祁连山国家公园内,雪豹、马鹿等珍稀动物频现,成为生态向好的“活名片”。
从雪山到平川,从治理到发展,天祝县用“源头活水”滋养着生态与民生。这座西部小城以“上游责任”守护绿水青山,以“节水密码”激活绿色动能,让每一滴清水都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