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天祝草原,山花烂漫。藏族调解员旦正才让骑着枣红马,调解包上的法徽在阳光下闪耀。旦正才让介绍说:“上个月两户牧民因草场边界起争执,我带着民法典和卷尺上门,用‘马背调解法’三天就解决了。”
这样的故事,正是武威市构建“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多元共治”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生动写照。在武威这座丝绸古道上的明珠之城,全面推行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法治润心、共治聚力、服务暖心”三项举措,将法治思维深植民族事务治理肌理,走出一条独具地域特色的法治创新之路。
法治润心 当好民族团结“黏合剂”
“以前总觉得那些法律法规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遥远,压根儿想不到经营餐馆的方方面面,从食材的采购,到后厨的卫生管理,竟然处处都有法律规范约束着。这普法视频真的太有用了,让我学到了好多实用的知识!”近日,在凉州区西关街经营餐饮店的回族店主马老板,一边认真翻看着手机里“民族团结法治行”的普法视频,一边兴致勃勃地跟记者分享道。
据了解,武威市将民族法律法规融入“八五”普法全过程、各方面,创新推出“法律体检进企业”“双语巡回宣讲”等特色项目。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司法干警化身“普法骑手”,骑着摩托车穿梭于牧区,用藏汉双语讲解民族区域自治法。2024年,全县累计开展流动普法课堂127场,发放藏汉对照宣传手册3.2万份,让法治精神像酥油茶般融入牧民生活。
法律服务网络的延伸,更让法治保障触手可及。走进古浪县干城乡便民服务中心,东乡族务工人员马麦苏目通过“12348”法律服务热线视频连线律师,仅用半小时就厘清了劳动合同纠纷要点。依托四级法律服务平台,武威市构建起“15分钟法律服务圈”,累计为120余家民族企业、3000余名群众开展“法律体检”,提前化解矛盾43起,真正实现“矛盾不出乡、纠纷就地解”。
共治聚力 绘就团结进步“同心圆”
“板凳挪一挪,道理越说越明!”近日,凉州区荣华街道惠泽社区举行“一条板凳议事会”,深入讨论社区微改造方案,现场气氛热烈。
武威市创新“12345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将法治元素融入基层协商议事,让各族群众在共商共治中凝聚共识。2023年,武威市、凉州区双双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示范区”称号,成为西北民族地区治理样板。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武威市巧妙融合民族智慧与法治理念。天祝县传承的“马背调解工作法”,结合现代法律文书规范,五年化解矛盾纠纷1300余起;古浪县推行的“一碗烩菜办丧事”新风尚,既保留民族习俗又倡导移风易俗,相关经验被写入地方村规民约。法治与传统的深度融合,让民族团结根基愈发坚实。
服务暖心 书写民生幸福“新答卷”
6月3日,记者在武威市政务服务中心看到,“一件事”综合受理窗口的工作人员熟练地为群众办理业务。“现在办事不用来回跑,网上就能提交材料,太方便了!”前来办理营业执照的裕固族创业者安雪梅点赞道。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武威市实现民族领域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办理时限压缩一半以上。
为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武威市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开展专项检查。在天祝县,当地政府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就业、看病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政府不仅尊重我们的习俗,还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藏族群众卓玛感激地说。
如今的武威,法治的阳光照耀着民族团结的沃土,书写着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通讯员 张恒儒)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