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因校园欺凌行为,必须公开道歉并接受法治教育……”近日,在民勤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的模拟法庭活动中,初三学生小薇(化名)身着法袍,宣读了模拟庭审判决书。曾因一时冲动参与校园欺凌的她,如今成了一名普法“小能手”。这一转变,正是民勤县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民勤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积极构建法治教育体系化、家校社协同责任化、矫治教育精准化、防护机制立体化的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四化联动”新模式,撑起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清空”。2024年,全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同比下降50%,治理成效持续显现。
浸润式教育:让法治种子扎根心田
近日,在民勤五中的“法治微课堂”上,法治副校长结合真实案例,为学生们讲解帮朋友“撑场面”动手打人等不良行为的违法情形和应承担法律责任,开展了一次既严肃又活泼的警示教育。
近年来,民勤县各学校扎实推行覆盖全学段的“135”学法模式:1套法治课程体系、3类特色普法活动、5项长效保障机制;配备86名法治副校长,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通过沉浸式法治教育,将法律知识融入校园生活。
实验中学创新德法并重的“5×5工作模式”,通过五维课程体系、五育融合实践,将法治教育与品德培养深度结合;民勤职专推行校企共育的“五员三平台模式”,邀请法官、企业法务等担任法治辅导员,搭建线上线下普法平台;民勤五中构建全链条管理“七化”教育模式,从入学教育到毕业跟踪实现全流程法治护航……各学校按照“一校一品”建设要求,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法治教育亮点品牌,让法治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联动共治:编织家校社协同网络
社区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14岁的小凯(化名)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沉迷网络游戏并出现逃学现象。依托跨部门联动机制,社区、学校、司法部门迅速介入:学校为小凯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司法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向小凯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如今,小凯重返校园,父母也定期通过视频参与家长会。
民勤县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公安、教育等7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通过分析涉未案件趋势,精准制定治理方案。创新实施“一案四查”机制(查犯罪事实、查成长环境、查教育缺失、查帮扶需求),推动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深入开展。
精准矫治:点亮迷途少年回归路
15岁的小宇(化名)曾因多次参与聚众斗殴被警方关注。民勤县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介入后,综合评估其行为表现、家庭环境等因素,将他送入专门教育学校接受教育矫治。学校通过法治课程、心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小宇重拾信心。结业后,司法机关联合社区为其推荐了学徒岗位,如今小宇已掌握汽车维修技能,开启新的生活。
针对未成年人不同程度的不良行为,民勤县推行“分级矫治”模式:一般性问题由学校批评教育;重点不良行为纳入派出所动态管理;屡教不改者经评估送入专门教育学校。同时,严格落实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为涉案未成年人消除回归障碍。2024年以来,已有12名未成年人通过分级矫治顺利回归社会。
立体防护:织密风险防控安全网
“学校附近出现未成年人聚集,可能存在矛盾纠纷!”近日,派出所民警接到青少年异常行为监测平台发出的预警提示后,迅速赶往现场,化解一起校园矛盾。
前不久。某小学教师通过监测平台发现一名学生有自残倾向,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联合心理专家进行干预,及时消除了隐患。
民勤县织密“高效联动”防护网络,深入开展涉校安全隐患综合治理,校园安防体系同步升级。每天上下学时段,校门口总能看到民警执勤、保安巡逻、家长志愿者护学的身影,实现重点时段“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织密了风险防控安全网。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