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了!没签合同你们也帮我把钱要回来了,以后干活我一定要签好合同!”古浪县大靖镇街头,外卖员武某某点开手机短信,2000元欠薪到账提醒弹出屏幕,激动不已的他迅疾跑向镇综治中心,向调解员陈立明连声道谢。
这起因口头用工引发的劳资纠纷的妥善化解,是大靖镇蹚出“解薪结、立规矩、治生态”新就业形态治理路径的一次生动实践。
法理情融合破解“口说无凭”困局
今年2月,武某某与某外卖站点的口头用工约定,为他日后追薪埋下隐患:3个月辛苦工作后,站点以“配送延误”为由克扣工资,双方因无书面合同陷入“各执一词”僵局。“每天跑30多单,就4单暴雨天超时,凭啥扣钱?”武某某攥着配送记录单愤懑不已,而站点负责人王某却称“临时工历来口头约定”。双方的对峙,暴露出灵活就业群体的共性难题。大靖镇综治中心数据显示,全镇2300余名灵活就业者中,38%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涉薪纠纷年均超30起。
大靖镇综治中心受理该纠纷后,启动数据固证、精准普法和柔性协商三步调解法。首先调取配送后台数据,证实超时订单占比仅1.2%,且无证据显示“延误致损”;其次向外卖站点负责人王某宣讲劳动法第50条,明确未签合同需承担双倍工资风险。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克扣工资需劳动者签字确认。”释法明理,让王某哑口无言。“暴雨天配送不易,企业应体恤劳动者;服务瑕疵及时沟通,也能减少误会。”调解员陈立明的“双向说理”,让双方态度软化并最终达成协议:站点3日内全额支付工资,同步补签含“特殊天气免责条款”的书面合同。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让法律长出牙齿、情理透出温度。”调解员陈立明说,矛盾纠纷化解后,武某某主动成为“维权宣传员”,外卖站点则主动加入大靖镇“依法用工联盟”。
从个案经验到行业制度的跨越
“口头协议全凭信任,一旦产生争议,劳动者举证难,很容易激化矛盾。”大靖镇综治中心主任李建军翻开工作日志说,武某某案不是个例,而是基层治理必须破解的“老大难”。
大靖镇以此为契机,推出“制度组合拳”。数字监管立规矩:开发“用工e家”小程序,要求商户线上备案劳动合同,系统自动预警欠薪风险,2025年一季度,平台监测到13起隐患,均在萌芽状态化解;行业自治立规矩:成立县域首个新就业形态行业协会,制定含“暴雨天超时免责”等条款的《标准劳动合同》,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源头治理立规矩:将用工规范纳入“文明商户”评选指标,联合高校开展“法治体检”进企业活动,一季度新增劳动合同备案486份。
“现在商户招工第一步就是‘先签合同再上岗’,骑手接单前也会主动问‘有没有书面约定’。”大靖镇市场监管所所长刘建军说。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大靖镇推动治理生态全面升级。主体协同化:建立“综治中心+劳动监察+行业协会+劳动者代表”的四方联动机制,形成问题发现、处置、反馈闭环;服务精准化:设立“骑手关爱驿站”,提供免费充电、法律咨询等服务;为劳动者定制“职业技能提升包”,链接12家规范用工企业;参与社会化:组建“新就业形态维权志愿者队”,吸纳武某某等15名劳动者参与纠纷调解、普法宣传,形成“治理成果人人参与、治理红利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数据显示,自治理机制运行以来,大靖镇涉薪纠纷同比下降68%,劳动合同签订率从62%提升至89%,“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成为新共识。
记者手记:基层治理需以个案为镜,既解具体“薪结”,更破制度困局。在大靖镇综治中心的墙上,“一站式解纷”的标语格外醒目,当“有矛盾到综治中心”成为群众的第一选择,法治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大靖镇通过“纠纷化解——制度完善——生态重构”的闭环,实现从“被动救火”到“主动防火”的跨越,为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从“追薪难”到“治业兴”,大靖镇的实践揭示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从个案中找规律、从痛点中破困局,才能实现从“被动解纷”到“主动治理”的质变。当“解薪结”的力度、“立规矩”的精度、“治生态”的温度形成合力,新就业形态领域的治理难题,终将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迎刃而解。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