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力量资源 打造幸福社区
——嘉峪关紫轩社区不断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苗丰俊
社区治理看似是小事,但做起来却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张时代考卷。近年来,嘉峪关市钢城街道紫轩社区创新思维、创新举措、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内外振动,加强党建和组织建设的指导,发挥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的能动性,提高治理动能,凝聚起了社区治理新力量。坚持做强“引领”课题、做优“三治”答卷、做好“末梢”文章,直面新问题新矛盾新变化,真正做到坚持以服务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治理为目的,不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模式。
做强“引领”课题
多方参与提升组织凝聚力
紫轩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补足缺位、理顺程序、穿针引线、有效领导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各就各位,各显其能,发挥合力。在党建引领上转变思路,聚合力量与资源,促进社区服务,满足群众需求,让党建走进网格,走进千家万户。创新“党建+网格”服务模式,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将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辖区每个角落,实现问题解决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感情融洽在网格,形成“我为和谐社区作贡献”等党建服务品牌。组织方式方法上灵活多样,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与“互联共转”共建单位开展“做雷锋青年扬时代新风”“改善环境卫生、助创文明城市、打造幸福紫轩”等活动,共同商议解决群众难办之事、居民所盼之事。
做优“三治”答卷
多元服务筑起治理共同体
紫轩社区以“二项一评五活动”为主抓手,开展“阳光心语”系列项目,联动社区各类资源,为居民开展心理减压活动。打造“时间银行”项目,搭建志愿服务兑换平台,参照普通银行存储制度,按照低龄存时间、高龄享服务的原则,为辖区内“高龄、失能、失智”等需要帮助的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设立“三合调解室”,健全“四方调解”机制,让调解的过程成为居民学法、用法的途径,使社区呈现“五多五少”的喜人景象。利用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打造“普法小课堂”,开设“法官说法”等系列法治栏目,创新普法模式,制作专题节目,推送普法动态。设立“睦邻和事驿站”,通过“五步议事法”,共同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路口反光镜破损等问题。
做好“末梢”文章
搭起沟通交流大平台
紫轩社区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居民切身需求,通过座谈交流、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搭建多样化的沟通交流平台,营造良好治理氛围,改善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居民与物业的关系,在联系交往建立友谊达成共识,最大限度、最为便捷地服务居民的各类需求,共联合各物业公司清理辖区乱堆乱放,联合综合执法局集中整治临时市场和商铺,以更加人性化、精准化服务,打通为民服务的“神经末梢”,根植为民情怀,让社区真正成为一个充满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大家庭。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