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峪关市雄关街道峪苑社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微调解”当作破解邻里难题的“金钥匙”,激活邻里“微服务”活力,用老百姓听得懂的理、办得到的事,将矛盾化解在楼道里、服务送到家门口,让社区变成邻里和睦的“大家庭”。
社区先理清“家常理”,把相互尊重生活习惯、包容小摩擦、公共设施大家爱护这些“微道理”讲透,不管是楼上楼下噪声纠纷,还是公共区域使用矛盾,都拿这些“实在理”当标尺,让居民心服口服。为了及时掌握居民烦心事,社区线上靠公众号、居民群收集诉求,线下在服务中心、小区值班室甚至休闲亭都放了意见箱,网格员每天在小区转,主动问大家有啥困难。这几年,老旧小区改造协调、停车位规划、充电桩安装,还有漏水、犬患这些“小事”,共解决了100多件,每件事都办在居民心坎上。
邻里文化节上,大家分享家常菜、展示手工艺品,热闹得像一家人。对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网格员和志愿者定期上门,帮忙买菜、打扫卫生,节日里送慰问,慢慢的,居民之间越来越亲,矛盾自然少了。
社区里还藏着不少“调解能人”,“热心肠”老杜就是其中一位。之前楼上卫生间漏水,楼下房顶泡坏了,两家为赔偿吵得不可开交,老杜主动上门,先安抚楼下情绪,再跟楼上讲责任,跑了好几趟,终于让双方达成协议,邻里关系也缓和了。
丰麦园A区的网格员小何,曾化解过装修噪声纠纷,当时两家差点动手,小何先稳住一方,再跟另一方商量调整装修时间,来回沟通好几次,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这些“身边榜样”,带动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参与调解,社区里互帮互让的风气越来越浓。
为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网格员日常“巡诊”找问题,遇到复杂事就联合“三官一律一所”“会诊”,调解后还会“复诊”防止反复。有法律问题找专业人士,有情绪找心理咨询师,再加上热心居民帮忙,形成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好局面。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