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姐,楼上装修噪音的事,咱们约施工方再聊聊?”“王叔,上次赡养纠纷解决后,孩子们常来不?”在嘉峪关市雄关街道人民社区,这样的调解场景每天都在上演。面对居民需求多元催生的各类矛盾,社区秉持“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原则,创新“三个三”工作法,把调解桌搬到居民家门口,用接地气的办法调出了社区和谐曲。
“不等居民找上门,咱们先把隐患找出来。”社区靠“三早”机制把矛盾“掐”在萌芽里:网格员“每日巡”、志愿者“随时报”、线上平台“实时收”,织密全方位信息网。一旦发现“楼上漏水吵红脸”“宠物扰民闹别扭”等苗头,网格员立刻上门“拉家常”摸清情况,社区还定期开“矛盾分析会”研判趋势。前不久,有居民反映广场舞音乐太吵,网格员当天就组织舞者和居民代表协商,约定时间和音量,一场可能升级的矛盾隔天就化解了,正是“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的生动体现。
遇到解决不了的纠纷,社区的“三调”联动机制就派上了用场,让居民“有处说理”。社区请退休教师、老党员等5名“德高望重”的居民当调解员,用“街坊情”化解邻里、家庭小矛盾;涉及社保、物业等政策问题,就联动民政、住建等部门上门释法;碰上复杂的经济、房产纠纷,直接对接司法部门引入法律援助。去年,中鹏小区两户居民因承重墙改造起争执,社区先派调解员稳情绪,再请住建部门现场检测,最后通过司法调解明确责任,双方握手言和。
“矛盾解决了不算完,得盯着不让它‘回头’。”社区用“三访”制度让和谐“稳”住根。对已化解的纠纷,网格员每月回访;对独居老人、矛盾多发家庭等重点对象,每季度上门走访;社区干部更是带头“下访”,进小区听意见。居民王大爷曾因赡养费和子女闹僵,调解后社区每月回访,还组织“家庭美德小课堂”,如今子女轮流照顾,老人逢人就夸“社区比亲人还上心”。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