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需于民 精准服务 暖心解难
——嘉峪关兰新社区奋力书写民生答卷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楼下绿化带终于翻新了,多亏网格员把咱的呼声传上去!”家住嘉峪关市钢城街道兰新社区的张阿姨指着楼前新栽的月季花,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兰新社区以党建为笔、网格为纸,奋力书写“问需于民、精准服务、暖心解难”的民生答卷,让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有人管、有人办。
社区积极构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11个网格像一张细密的网,专职网格员带着退休老党员等“帮手”,把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线上,微信群里居民随叫随到;线下,“敲门行动”敲开百姓心扉。
在“幸福议事亭”里,居民、物业、智囊团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商量楼道杂物清理方案;网格议事会上,大家举手表决绿化带改造计划。
今年以来,23条需求清单被一一认领,14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群众点单、网格派单、部门接单”的工作机制,让“民呼我应”成了常态。
“没想到不用出门,医保认证就办好了!”社区老人对上门服务赞不绝口。兰新社区有一本“民生台账”,把老旧小区改造、就业帮扶、留守儿童关爱等群众的“心头事”记得清清楚楚。
针对老年人,“健康义诊”进楼院,“上门认证”解难题;为务工人员搭起“用工信息桥”,岗位送到手边上;给困难家庭送去“及时雨”,帮扶政策落地快。更贴心的是,社区还搞起“回头看”,生怕问题反弹,群众监督渠道也敞亮,服务好不好,居民说了算。
走进社区“银龄驿站”,艾灸的暖香扑面而来,老人们一边做理疗,一边拉家常;不远处的“幸福驿站”里,外卖小哥正捧着热水歇脚,手机插在充电桩上“补能”——这是兰新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日常。
引入第三方提供智能健康监测,让“医养结合”触手可及;为新就业群体备齐饮水、充电等“暖心包”,让奔波者有处歇脚。从“搞活动”到“平常事”,兰新社区把服务变成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让每个角落都透着民生温度。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