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和美新画卷】矛盾化解“心”融入 网格智治“数”动能——嘉峪关综治中心推动基层治理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5-07-11 14:37:14     来源:甘肃法治报

嘉峪关东湖景观。嘉峪关市委政法委供图

  嘉峪关市综治中心一角(2023年4月拍摄)。嘉峪关市委政法委供图

  建设社区网格员王霞向群众宣传扫黑除恶相关知识(2024年9月拍摄)。 嘉峪关综治中心供图

  雄关社区网格员杨婷婷开展反邪教普法宣传(2024年6月拍摄)。 嘉峪关综治中心供图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前不久,在嘉峪关市综治中心“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厅,专业调解员从“法律+心理”双维度入手,依法理性调解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这正是该市创新“三调对接+心调融入+网格智治”的一个缩影。

  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5%,法院民商事及行政立案数同比下降13.1%,为群众节约诉讼费超480万元。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的前沿阵地,嘉峪关市综治中心正以“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多元参与”的治理理念,构建“三调对接+”解纷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型升级。

专业支撑

推动平台有机融合

  “曹法官,您可得给我们评评理!”3月2日,嘉东工业园区一员工在宿舍突发疾病病故,其家属因死亡补偿问题与企业产生纠纷,双方前往市综治中心综合服务接待大厅寻求帮助。窗口登记受理后,指派退休法官、市级人民调解专家曹夫才开展调解,曹夫才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逐条解析,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圆满化解此次矛盾纠纷。

  据了解,嘉峪关市综治中心邀请洪兰英、曹夫才、陈雅范等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退休法官、金牌人民调解员,以及政法委法律顾问,牵头组建了4支市级人民调解专家团队,有效发挥专家“把脉”作用,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同时,通过“以干代学”“跟班调解”“师徒结对”等方式,促进基层人民调解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推动实现基层调解纠纷来源从“简单”到“复杂”、纠纷类型从“单一”到“多元”、调解水平从“初级”到“专业”的转变,提升了基层综治中心吸附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数据显示,2024年嘉峪关市基层调解复杂矛盾纠纷成功率较2023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基层调解的矛盾纠纷类型也由过去单一的邻里纠纷,向现在的物业、婚恋、合同等多元类型转变。

  嘉峪关市紧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诉讼、警情、访情,探索推动综治中心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矛调中心、心理服务中心、信访接待等平台有机融合,实现了“七中心合一”。同时,依托市级人民调解专家团队,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警情、信访案件中的疑难复杂类矛盾纠纷开展分析研判,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调解工作,真正构架起全覆盖、全要素、全方位的“三调对接+”解纷机制,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针对矛盾纠纷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强等特点,嘉峪关综治中心坚持以专业调解团队为依托,积极构筑资源整合、力量协同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主阵地,全口径整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仲裁等资源,充分调动各方调解力量,实现多元调解无缝对接,推动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类调解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格局,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多元化调处、全链条解决”。

  “现在调解纠纷像超市购物,不同类型矛盾纠纷都有专业团队对接。”市民王先生对“菜单式”调解服务赞不绝口。嘉峪关市综治中心通过全口径资源整合,真正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化解烦心事”。

多元解纷

形成高效联动格局

  “原本以为暖气不热这事要打官司,没想到社区网格员两天就帮忙解决好了!”市民李先生在拿到调解书时感慨地说。这得益于嘉峪关市创新的“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让解决群众诉求跑出加速度。

  作为全国5个不设县区的地级市之一,嘉峪关市以精细化网格治理筑牢基层防线。根据《甘肃省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办法(试行)》,全市科学划分613个网格,其中城市社区网格417个、农村社区网格117个、专属网格79个,构建起“市—街道(郊区)—镇(村、社区)—网格长—网格员”五级网格体系,创新推行“1+3+M+X”模式(1个网格长统筹,配备专职、兼职、网格指导员3类固定力量,联动M个行业部门和X个社会力量),配齐202名网格长、535名专职网格员、505名网格指导员及521名兼职网格员,实现治理触角全覆盖。

  为夯实网格效能,嘉峪关市建立“市级抓统筹、街道郊区抓统管、镇村社区抓统办、网格长抓统报、网格员放哨”工作模式,将网格服务管理纳入考核体系,明确评价事项、标准及量化指标,以“以考促效”倒逼责任落实。同时,推动下沉网格应哨单位从初期14家增至55家,凝聚服务、执法、政法、行政等多方力量,截至2024年12月底,累计办结网格事项9637件,形成“小事网格办、难事部门联”的高效联动格局。

润心工程

织密基层“解压网”

  “针对这起纠纷,应该先缓解双方对立情绪,之后分别化解各自心结,调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市级心理服务专家余丽华在调解一起家庭婚恋纠纷后,向社区调解员分享调解经验。

  嘉峪关市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公益”方式,依托1名市级首席专家+4支市级专家团队+122名“一线骨干”+95名“心理社工”的专业队伍,帮助指导街道社区、政法部门及学校等单位组建专业心理团队常态化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科普宣传、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突出“防”字,从源头上将各类心理风险隐患止于未发、化于萌芽。

  针对需要关怀群体,通过“分析心理症结,确定风险等级,专业施策疏导,持续跟进关注”的“精准滴灌”式全流程闭环服务,通过日常入户走访、节日慰问关怀、谈心陪伴等多种举措,将暖心融情服务融入基层日常工作,为需要关怀群体解开“心结”,化解“心病”,真正将“心治理”半径通达网格末梢。

  与此同时,嘉峪关市创新将“心调”融入“三调对接”,以专业柔性的心理纾解融入矛盾纠纷化解,在定分止争中把脉“心症”、疏通“心结”、治愈“心病”,形成了“三调对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调解工作格局。工作开展以来,“心调”融入“三调”化解矛盾纠纷共111件,化解率100%。

  嘉峪关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规范社会心理服务,方便群众需求,嘉峪关市委政法委牵头,调研整理社会各界不同心理需求,建起了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以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第三方机构专业力量,指导帮助基层、行业开展包括居民心理健康排查,个案疏导,教育、政法及其他行业领域心理健康服务,“心调”融入矛盾纠纷调解等心理服务项目,将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应用到实现社会稳定的“善治”之中,从而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整体情况、促进社会心态稳定、提升公众幸福感。

创新模式

构建风险防范屏障

  “针对近期物业纠纷占比最高的情况,我们督促房产中心加大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管力度,同时指导社区搭建业主委员会与物业企业沟通平台,畅通对话渠道,通过前端预防,有效将物业纠纷化解于未发。”市综治中心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嘉峪关市创新“前端预防+中端治理”模式,通过对易发、多发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各类纠纷发生原因及规律,并依托“网格提效”“创稳提级”行动,靠前预警相关单位,全力实现前端预防,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由“治已病”向“防未病”拓展。

  智慧赋能 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千眼纵横雄关亮,心系民安万户春。”市民李先生赠送的锦旗背后,是嘉峪关市公共信息平台的生动实践。140平方米数字大屏汇聚一、二、三类视频6000多路,实现市消防支队、城市管理局、各级综治中心等40家单位数据资源共享,2024年协助找回失物327件,预警风险隐患119起。

  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平台横向汇聚12345市民热线、“陇情e通”等各类数据资源,纵向整合“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采取抽取、汇聚、清洗、整合、开放等方式,形成“数据仓+智能模块”架构,确保全市社会治理条线数据资源快速汇聚高效应用。通过“全过程、全要素”分析,风险预警从经验判断转向实时感知,实现了各类风险隐患由事后打击关口前移至事前预警。全市613名网格员依托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平台,进一步提高了事件响应效率和处置力度。

  从“枫桥经验”本土化到“三调对接+”创新,从“润心工程”源头预防到公共信息平台的科技赋能,嘉峪关市综治中心正以“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