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课上,张爷爷教我们剪‘福’字,还讲了老辈人过年的故事,太有意思了!”嘉峪关市钢城街道五一社区的孩子们提起社区活动,总忍不住分享收获。近年来,五一社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新“五老+”服务模式,构建“党建引领、五老主导、多方联动”格局,温暖护航孩子们成长之路。
五一社区把党建引领贯穿始终,搭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内外协同”的组织网。纵向建立“社区党委—关工委工作小组—网格单元”三级架构,让关爱力量扎根楼栋;横向联动共建单位、社会组织,整合资金、场地和专业人才,形成资源共享矩阵;内外推动家校社协同,三方拧成一股绳。
“以前总愁孩子放假没人管,现在社区活动室天天有‘五老’盯着,还能学本事,我们家长太放心了!”居民李女士的话,道出了这种机制的实效。如今,社区的关爱服务从课堂延伸到家门口,真正实现“零距离”守护。
“这是‘红军过草地’的剪纸图案,当年战士们靠信念走出困境,你们也要学这种精神!”在“非遗手工剪纸”课堂上,72岁的老党员王奶奶一边教手艺,一边讲红色故事。社区31名“五老”组成的“育人队”,已开设剪纸、书法、经典诵读等特色课程80余场,让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张奶奶,我爸妈又吵架了……”面对青少年小宇的哭诉,有30年教龄的“五老”老张多次上门调解,最终化解了家庭矛盾。像这样,“五老”们凭借威望和经验,已成功调解21起青少年家庭纠纷,成为孩子们的“知心爷爷、暖心奶奶”。
“谢谢李爷爷帮我辅导数学,这次考试我进步啦!”困境儿童小浩拿着成绩单,向结对帮扶的“五老”李大爷道谢。社区组建的“五老+志愿者+网格员”帮扶小组,通过每月走访、心理疏导、节日慰问,已为10余名特殊青少年解决生活学习难题。
更暖心的是“大手牵小手”成长计划。“五老”带领孩子们走进养老院打扫卫生、为孤寡老人读报,16场志愿服务让受助少年小林转变明显:“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被照顾的,现在能帮别人,特别开心!”如今,不少受助青少年成了志愿队伍的小骨干,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