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区没处遛弯,现在下楼就是口袋公园,这都是大家一起商量着建起来的!”近日,家住嘉峪关市钢城街道紫轩花苑B区的居民王阿姨笑着说。
今年以来,紫轩社区积极探索以“党建+自治”模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累计开展自治活动46场,解决居民诉求156件,让5个小区、2万居民从“陌邻”变“睦邻”,走出了一条“党组织搭台、居民唱戏、服务暖心”的幸福之路。
“路灯不亮、电梯老化、充电桩不够……这些事以前反映了总没下文,现在社区党委一牵头,很快就解决了!”居民李师傅的感慨,道出了紫轩社区“三级党建网络”的实效。社区搭建“大党委”平台,整合老党员、退休干部、民警、法律顾问等力量,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重点户”服务体系,让党员沉在网格里、问题解决在楼道中。
紫轩花苑B区口袋公园的诞生,就是居民自治的生动注脚。
“一开始有人想建停车场,有人想搞绿化带,吵得不可开交。”B区网格党支部书记回忆,支部牵头开了3场居民议事会,你一言我一语摆需求、算明细,最终定下“口袋公园”方案。一个多月后,昔日闲置地块变成了有花有树、有石桌石凳的休闲角,居民们都说:“这是咱自己选的‘幸福园’!”
“加装电梯终于动工了!多亏了‘阳光议事会’,把各户的顾虑都摆到台面上说透了。”紫轩B区3号楼居民陈大姐看着施工中的电梯井,难掩激动。社区通过“居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平台,让居民从“等着管”变“自己管”,今年已推动完成3部电梯加装、26个充电桩建设,还解决了B区照明改造等民生难题。
“以前觉得社区事是‘干部的事’,现在才发现自己也是主人翁。”参与议事的居民张大哥说,每次开会,社区不搞“一言堂”,而是把政策讲清楚、把账算明白,让大家投票定方案。这种“自己的事儿自己定”的模式,让越来越多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每周都有人来给我理发、陪我下棋,冬至还一起包水饺,这日子比蜜甜!”82岁的独居老人刘爷爷翻着相册,里面是社区志愿者陪他参加活动的照片。紫轩社区把养老服务做到家门口,每月为2名重点老人上门服务,提供免费理发、按摩理疗等贴心服务,还组织“棋乐融融”“暖夕阳饺子宴”等活动17次,让老人不孤单、心不冷。
孩子们的笑脸同样灿烂。社区联合同福社会组织、猎人学校开设“假期课堂”,从防溺水、禁毒知识到课业辅导、手绘书画,50余场活动让380余名儿童受益,参与人次超1200。“以前放假孩子没人管,现在社区有课堂,还能学应急技能,我们家长特别放心!”困难家庭家长赵女士说,社区还帮孩子实现了“想要一套绘画工具”的微心愿,让温暖直抵心底。
如今的紫轩社区,正呈现“三多三少”新气象:参与治理的居民多了、旁观者少了;文明行为多了、矛盾纠纷少了;笑脸多了、抱怨少了。在党建引领下,居民自治的活力持续迸发,一幅邻里和睦、幸福宜居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