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峪关雄关街道昌盛社区,曾经因噪音问题争吵不休的邻里握手言和,因电梯安装僵持不下的居民达成共识……近年来,昌盛社区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多元解纷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走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完善机制强根基
激活调解新动能
为应对社区矛盾纠纷主体多元、诉求复杂、类型多样的特点,昌盛社区构建“专业+志愿”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整合法律顾问、司法力量、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一方面吸纳退休干部、热心居民等志愿力量,组建涉邻里、物业、婚恋家庭、疑难问题四支调解队伍,让专业与志愿力量相互补充,激发队伍创新活力。
同时,推行“联调+联动”协同模式,建立健全联合调解机制,加强与公安、司法行政等多部门协作,通过“三官一律一所”联席会议,分析矛盾动态,制定化解措施。在网格治理上,科学划分7个基础网格,网格员日常巡查与居民主动上报相结合,分级分类处理纠纷,确保问题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创新方法提效能
打造解纷快车道
调解中,昌盛社区注重融合“情理法”于一体。在化解邻里噪音纠纷时,调解员先以情动人,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再依法阐明权责,成功修复邻里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纠纷,社区实施分类精准施策,邻里纠纷中发挥“和事佬”、志愿者的作用,婚恋家庭纠纷中邀请心理咨询师和妇联人员,物业纠纷中联合多方力量进行协商,疑难纠纷中联动专业力量集中研判,大大提高调解成功率。
社区还打通“线上+线下”双通道。线上利用微信群等收集民意,开展远程调解,去年以来线上成功化解34起纠纷;线下打造“一站式”调解中心,提供多元服务,让居民解纷更便捷。
多方联动聚合力
服务暖心促和谐
社区与多部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对重大疑难纠纷“一案一策”。在电梯安装纠纷中,联合住建、公安等部门,经多次协商妥善解决问题。同时,培育社会组织,开展“居民说事”等活动,引导居民自治。在婚恋家庭纠纷调解中,居委会和楼栋长以“拉家常”方式化解矛盾,让调解方案更易被接受。此外,联合多部门开展法治宣传,培养“法律明白人”,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在具体工作中,社区坚持“听、查、析、调、访”五步工作法,深入走访居民,建立民情台账,定期“回头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矛盾纠纷化解成效显著。(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通讯员 张晓玲)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