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对接实战化】只进一扇门,解决烦心事 ——探访嘉峪关市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服务大厅

发布时间:2024-04-22 14:56:46     来源:甘肃法治报

物业纠纷、邻里纠纷、家庭纠纷……这些日常生活中多发的矛盾纠纷如何更好更快地在诉讼前得到解决,推动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提质增效?

在嘉峪关市,从起诉到调解,再到司法确认,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并根据自身意愿选择通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以及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就能解决烦心事。

2023年,嘉峪关市先行先试,将市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服务大厅入驻嘉峪关市城区人民法院,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走出了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专群结合、全域化解新路子。

整合资源 “三大调解”无缝对接

走进嘉峪关市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服务大厅,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诉调对接、公调对接、法律咨询等服务窗口清晰可见,各式法律援助指南、维权手册整齐摆放,群众可在这里寻求必要的法律帮助,以自己乐意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您好,自从离婚之后,孩子母亲一直没有交过抚养费,现在花销很大,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办?”4月16日,在法律咨询窗口,律师接待了一名来访群众,告知其选择诉前调解方式解决孩子抚养费问题,这样既省时省力又省钱。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嘉峪关市不断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致力于寻找符合市情实际的有效途径,紧密结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和“五治融合·雄关善治”社区治理改革,将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主动创稳底板,以健全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基础,健全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市委政法委先行先试,统一协调,将市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融为一体,整合法院、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资源,在城区法院建成市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服务大厅,以“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模式调动行业、行政单位以及市级人民调解专家团队等调解力量,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大调解”无缝对接,真正以“一门式、一站式、一体化”联合调处服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消除在前端。

(QEY“三调对接”实战化  配图1)只(31468057)-20240424145829

4月17日,诉调对接服务大厅调解室调解员张焕云正在调解一起矛盾纠纷。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苗丰俊 摄

应调尽调 多元调处矛盾纠纷

今年4月初,朱某因拖欠物业公司物业费被诉至法院,物业公司要求朱某缴纳所欠物业服务费共计3300余元。按照“应调尽调”原则,嘉峪关市城区人民法院将该案分流至市综治中心进行诉前调解。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综治中心调动钢城街道五一社区专业调解团队到诉调对接服务大厅调解室进行调解。接单后,调解员了解到业主欠缴物业费的理由是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遂在调解中既协调解决缴费问题又解决服务问题,很快解决了双方积怨已深的矛盾纠纷。

“面对双方僵持不下的困境,我们并没有退缩,反而与当事人拉家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四五次反复沟通,双方顺利签下调解协议,当场支付物业费。”参与这起矛盾纠纷调解的调解员张焕云介绍说。

这仅仅是嘉峪关市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服务大厅调解室内的日常一幕。

“我们整合了法院、信访、司法行政等多家单位的工作力量,汇集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资源,建成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并在诉调对接服务大厅设立群众接待区、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派员入驻,发挥人民调解员、退休政法干警、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力量,推动多元力量联合化解矛盾纠纷。”嘉峪关综治中心主任刘永军说。

统计数据显示,诉调对接服务大厅运行以来,已调解矛盾纠纷3000余件,调解率为93.8%,调解成功1440件,成功率为84.7%,法院案件数量相对减少3092件,减幅为52.4%。

优化功能 回应群众所急所盼

“来到这里时,想着这案子前后得花很长时间才能解决,没想到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下,压在我心中的烦心事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近日,在嘉峪关市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赵先生和朋友之间10万余元的债务纠纷圆满解决,他满意地说道。

为更好发挥诉调对接服务大厅功能作用,嘉峪关市积极回应群众所急所盼,在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建立起诉、调解、仲裁等“一站式”服务机制,诉调对接服务大厅与法院立案接待厅同场地办公,适宜调解的纠纷双方无需在综治中心和法院之间奔波,极大地减轻了群众诉累,切实将“为民、便民、利民”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针对矛盾纠纷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强等特点,诉调对接服务大厅坚持以专业调解团队为依托,积极构筑资源共享、力量协同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阵地,全口径整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仲裁等资源力量,推动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类调解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格局,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专业化支撑、多元化调处。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