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合力解民忧
——嘉峪关雄关街道积极探索协商民主新做法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今年以来,嘉峪关市雄关街道紧扣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这一主线,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聚焦打造“六个典范”城市新要求,积极探索协商民主新做法,力争用一件件民主协商的好事、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区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在居民群众中面对面征集议题、点对点解决难题。(9月26日拍摄)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摄
健全协商体系
街道设立1个委员工作站,社区设立17个协商议事室,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社区党委书记兼任协商议事主席。同时,吸纳威望高、影响广、能服众的老党员、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以及有专业特长的群众代表、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协商议事会。
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作用,街道还将公安、执法、房管、住建等单位纳入基层协商主体,通过大工委会、大党委会、互联共转联席会等平台,协商解决群众诉求。
如今,基层协商队伍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形成了既有社区特色、又贴近群众的“铁大叔、南大姐”“小乐呵帮帮团”“和事佬调解智囊团”等一批一线协商团队。
打造协商阵地
街道把民主协商有效融入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和一室多用的原则,街道委员工作站、社区协商议事室灵活吸纳胜利社区睦邻广场、铁南社区说事亭、绿化社区“合小美”工作室、昌盛社区石榴籽广场作为民主协商阵地,进行再优化、再升级,将协商阵地打造成凝聚共识的宣传点、建言资政的信息点、委员履职的示范点。
统一收集议题、确定议题、确定主体、议前调研、召开会议、公开结果、办理实施7项程序,健全完善协商议事流程,协商议事更加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方式,使“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成为居民群众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创新协商形式
街道注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级基层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主体作用,真正释放居民小组、楼栋长、单元长的力量,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深入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在居民群众中面对面征集议题、点对点解决难题,使“串门式”协商、“座谈式”协商成为常态。
灵活运用协商形式和小区(庭院)协商、居民代表会、居民决策听证会、民主评议会、民主恳谈会、网络议事会等载体,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协商议事活动。
此外,组织居民对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履职情况开展即时评、现场评,倒逼物业服务企业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基层治理取得实效。
转化协商成果
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街道、社区积极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听取居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和意愿,协助社区党委现场答疑解惑、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目前,开展各类协商120余场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715起,化解703起;办理市长信箱2件、“12345”热线诉求482件,群众满意率100%。
通过民主协商下沉一线,真正帮助居民群众解决了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民主协商成果转化为推动社区治理的强劲动力,增强居民群众的平安获得感。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