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基层治理“紧箍咒”
——嘉峪关市文殊镇团结村“四治融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苗丰俊
近年来,嘉峪关市文殊镇团结村坚持政治为纲、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着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实现治理难题在“四治”中破解、社会和谐在“四治”中构建、乡风文明在“四治”中塑造、群众幸福感在“四治”中提升。
政治为纲
构筑基层治理“硬堡垒”
团结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抓,深入村民小组查找补齐短板,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全村重点工作纵深推进。构建完善了村、组、户、人四级治理体系,依托“联防联控”机制,设立9名网格员,实现区域覆盖四百余户的微网格治理模式。同时,通过开展“三会一课”“党员联系群众”“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有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自治为基
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力”
以“一约两榜一会一公开”(村规民约、红黑两榜、村民议事会、村务公开)推动村级自主议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让村民在公共事务上争做“主人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议事会的作用,每月召开会议议事,以群众代表、户主为主体,把群众的烦心事唠叨事摆在桌面上,通过“大家事大家管”的形式,共商共议,实现百姓烦心事、村务大事公开透明。
法治为本
念好基层治理“紧箍咒”
积极开展“一村一辅警”工程和基层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工作,切实提高农村“法律明白人”的法律意识,通过邀请法律专家等有关人员到村开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知识讲座与现场宣传,定期召集法律志愿者上门服务和利用党员微信群、村民小组微信群推送法律知识等形式培育村民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充分发挥人民调解“防火墙”作用,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和谐稳定局面。
德治为先
营造基层治理“软环境”
团结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理论宣讲入组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广泛开展“好婆媳”“最美家庭”“好邻里”等系列评选活动,充分调动村民自觉性,完成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并组织有号召力、影响力的党员群众、乡贤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宣传,带领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提升、义务植树等志愿服务项目。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