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发布时间:2023-04-12 15:40:27     来源:法治甘肃网

共绘壮丽“枫”景 筑牢平安基石

——嘉峪关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苗丰俊


  “感谢你们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3月23日凌晨5时许,在即将踏上返回辽宁列车的李某母子对嘉峪关市雄关街道友谊社区的工作人员连声道谢。

  李某与孙某协议离婚,其子由李某抚养,后因孙某发生事故,无力支付抚养费,身患疾病的李某仅靠低保金生活。无奈之下,李某到友谊社区寻求帮助。雄关街道协调公安、民政、教育、残联等部门和爱心企业协同配合,暂时解决了李某母子的生活困难。

  这是嘉峪关市创新体制机制,发动多方力量,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的一个缩影。


(W AQEY配图)共绘壮丽“枫”景  (21759180)-20230413093738

  4月7日,铁南社区召开民主议事会,商议民事纠纷调解方案。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苗丰俊 摄


  党建引领 筑牢纠纷化解“桥头堡”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出台推进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落实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机制等重要文件,部署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实行重大问题“社区呼叫、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方法,小微问题居民下单、社区发单、单位接单、联合评单“四单”模式。建立“基层联系点工作制度”,市委政法委书记、“三长”包抓各街道、郊区工委,政法部门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包抓各镇、城市社区,加强联系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实现矛盾纠纷调处指挥高效、协同有力、行动及时、化解到位。

  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优化“互联共转”行动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制度,构建党员联管、区域联抓、资源联用、事务联商、活动联办、服务联动、难题联破“七联”机制。打造“红色物业”“社区管家”品牌,成立物业行业党委、快递物流外卖行业党委,做足了“红色为底、党旗为帆、多元共治”的矛盾纠纷治理文章,形成坚实的纠纷化解战斗堡垒。

  资源聚合 织就定分止争“一张网”

  推动场所融建,成立市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立群众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处室、联席会议室和心理服务室。建立市级、街道(郊区)、镇(社区)、村四级综治中心(矛调中心)55个,整合政法、司法行政、综治、信访等部门力量,打造“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一站式”多元调处“化解圈”,实现矛盾纠纷统一受理、综合研判、归口办理、联合调处化解,构建起“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解决”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体系,通过调解力量有效对接、同向发力,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应调尽调。

  推动力量融合,构建492个社会治理“全要素网格”和多元参与的“多功能网格”,统筹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24个网格化服务管理相关单位282名网格指导员主动参与网格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建立一支由法官、检察官、律师、人民调解员、专业人士等组成的“调解人才储备库”。组织“三官一律一所”对接下沉网格,免费提供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公共法律服务等。严格“四方责任”,落实“预防、排查、化解、处置、回访、评价”全流程闭环管理,创新总结提炼出“五步六心”“12345”等特色调解法,成功打造了“三联破难题调解无盲区”“调解一根针 串联五条线”等一批务实管用的矛盾纠纷调解品牌。

  优化路径 打好多元解纷“组合拳”

  发展专职专业调解队伍,建成市、镇、社区(村)、组四级人民调解委员会77个,专兼职调解员1207名。成立涵盖医疗纠纷、商事纠纷、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23个,律师调解工作室5个,个人调解工作室10个。

  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两级法院建立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成在线调解室、速裁室、律师工作室、信访接待室及远程视频接访室。45名法官走进社区“法官联系点”,参与诉源治理,推进“无讼社区”建设。推进一社区(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在农村、城市低保户、残疾人两类家庭及全市退役军人家庭中创新部署开展“家庭法律顾问”工作,广大律师“固定坐诊”“按需出诊”相结合,“线上服务”“线下服务”相结合,帮助群众解答政策保障、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法律问题。

  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融合模式,通过热心接访、用心聆听、诚心相待、细心记录、耐心解释、公心调处“六心”法,引导群众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成立“嘉峪关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19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21名兼职心理健康教师、4名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全天候面向全市所有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危机排查及干预、咨询辅导等工作,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多元化的调解机制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携手共绘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壮丽图景,筑牢了平安稳定的基石。

责任编辑:韩小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