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致富路上“领头雁”履职尽责显担当

发布时间:2022-09-18 21:12:12     来源:甘肃法制报

甘谷:致富路上“领头雁”履职尽责显担当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以前,胡麻收割后,籽用来榨油,秸秆要么堆积腐烂、要么当作柴火烧掉。现在,一株胡麻可以有七种用途。”9月15日,在甘谷县六峰工业园区内的甘肃大漠行非遗麻鞋手工车间门口,天水市第八届人大代表、甘肃大漠行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林向记者介绍胡麻的多种用途。

当天,由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开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与实践”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天水市甘谷县。

(AqYE 配图)甘谷:致富路上“领头雁(16279161)-20220918211310

9月15日,大漠行非遗麻鞋手工车间内,妇女们忙着制作麻鞋。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摄

早些年,张维林在做劳务输转时发现,一些妇女有外出打工的意愿,但由于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甚至要去镇上或县里陪伴孩子上学读书,无法出去打工。为解决这一问题,依托甘谷县农村地区长期种植胡麻的资源优势,张维林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农民参与”原则,于2018年3月在全省率先投建了第一家“扶贫车间”,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实现了务农、顾家、上班“三不误”,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也实现了从“外出务工找工作”到“企业进村找技工”的华丽转身。

“手工麻鞋不仅可以在车间里制作,也可以把原材料带回去在自家炕头上做。”张维林说,在“扶贫车间”思路的启发下,更加实惠、便民、低成本的“炕头经济”在甘谷县兴起,后被全省各县区农村群众普遍青睐,为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带去一笔不错的收入。

帮扶车间帮扶就业,“炕头经济”炕头赚钱。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扶贫车间”又转型升级为“乡村就业工厂”和“就业帮扶车间”。目前,全省共有5家“乡村就业工厂”及68家“就业帮扶车间”,直接带动群众就业3300余人。

人大代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一头连着党和政府,是架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近年来,甘谷县礼辛镇党委政府借助脱贫攻坚东风,建成新镇区易地搬迁项目,现有常住人口300余户1000余人。搬迁户来自全镇20个行政村,异乡异客、服务管理等问题突出。

深入群众家中,走访调研、倾听民意……天水市人大代表、甘谷县礼辛镇丰盛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银成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润滑剂”作用,遍访搬迁户,深思熟虑后提出对新镇区搬迁户实施网格化管理建议,确保了全镇异地搬迁户“搬得出、住得稳”。同时,针对搬迁群众隶属各村、回村办事不易等问题,积极倡议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有效提升了镇区居民公共服务质效。

“今年以来,县政府认真办理代表意见建议,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抓产业、上项目、增投资、保民生,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天水市人大代表,甘谷县委副书记、县长孙忠平说。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