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挑战。今年以来,武山县杨河镇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敲门行动”排查风险隐患,依托群众“说事点”了解村情民意,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化解群众纠纷,让乡村更加和谐有序。
“敲门行动”用脚步丈量民情
“咚咚咚……”7月8日,杨河镇杨河村网格员郭雨亮像往常敲开群众的家门,排查安全隐患,了解村情民意。
“网格员每日开展‘敲门行动’,对矛盾纠纷、安全隐患、重点人员、村情民意等进行常态化、拉网式排查,做到‘格不漏户、户不漏人’。”杨河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汪昊说。
此外,杨河镇持续完善矛盾纠纷跟踪回访机制,“敲门”回访矛盾双方当事人,深入听取调解结果意见和建议,掌握矛盾纠纷是否得到彻底化解、有无反弹,跟踪做好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宣讲和思想教育工作。
据介绍,杨河镇健全“网格化+信息化”排查机制,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对网格资源优化整合,树立“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工作理念,通过敲开门、走进屋、说上话的方式,对症下药,实现矛盾纠纷“清底式”化解。
7月8日,杨河派出所、杨河司法所联合杨河镇综治中心在辖区排查安全隐患。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齐洪德 摄
群众“说事点”办好群众事
在杨河镇,群众在“说事点”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诉求,“民情联络员”,也会定期收集群众期盼,让群众理有处说,事有地办。
今年3月,杨河村村民在群众“说事点”你一言我一语,反映各自的诉求。
“能不能在村里发展富民产业,让我们在家门口就业。”其中,一村村民提出了这一想法后,在“说事点”的群众全部赞同。
村干部将村民的诉求一一记录后,及时上报到杨河村及杨河镇商议解决。
很快,杨河镇决定在杨河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豆角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据介绍,杨河镇以群众“说事点”为依托,宣传法律法规,收集民意诉求,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把问题晒在阳光下”“将心结摊在桌面上”,在唠家常中轻松化解矛盾,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此外,杨河镇还聘请老党员、老干部、乡贤能人等担任“民情联络员”“平安信息员”,形成“信息触角”延伸到户的格局。定期召开警民恳谈会、行业恳谈会,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收集各类风险苗头性信息。
源头治理筑牢矛盾化解“防火墙”
杨河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推行“分级分类”精准调解模式,深化“情理法”融合化解路径。
7月4日,中梁村两户村民共同出资疏通水路。不料,两户村民在疏通水路时,因边界问题发生分歧,而发生肢体冲突。
一户村民报警后,派出所先行调解,双方未达成一致。随后,派出所将这一矛盾推送到镇综治中心,综治中心联合司法所、派出所、国土所及人民调解员进行联合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根据性质、规模、紧急程度对矛盾纠纷进行分级评估、分类处置。”汪昊说,一般性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由网格员、村组干部就地化解;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性、领域性纠纷,由镇调解中心组织专业力量介入调解;重大复杂疑难纠纷,由镇主要领导包案,整合资源攻坚化解。
据介绍,杨河镇高标准建设镇级综治中心,整合综治、信访、司法、派出所、法庭等力量,设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在村全面规范建立调解室,选优配强调解员队伍。建立“首接负责、归口办理、协同化解”工作流程,实现矛盾纠纷“一窗受理、一站调处、多元化解”。
今年以来,全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1起,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齐洪德)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