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兰州市城关区草场街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在“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的框架下,创新实践“五日”聚心、“五事”纾困、“五邻”联动工作法,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作为”跨越,从“单向管理”向“共建共享”转型,交出了一份写满“暖心”“安心”“舒心”的民生答卷。
居民议事会现场(资料图)。草场街街道供图
“五日”聚心:让党群服务充满“烟火气”
“健身器材螺丝松了,老人锻炼不安全!”在4月中旬的一次草场街社区“发言日”里,退休教师张炳辰的话音刚落,社区干部便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笔“民生账”。第二个月,崭新的健身器材就安装到位,老人的欢笑声洒满了健身区。
草场街街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五日”品牌矩阵——“发言日”倾听民声、“体验日”了解民情、“公益日”温暖民心、“开放日”解答民惑、“评议日”汇聚民智。这五项活动如同五条纽带,将群众从“围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激活了群众参与治理内生动力。
在砂坪村社区“体验日”,居民跟随网格员走进易大天地地下停车场,目睹他们弯腰检查消防栓、劝导飞线充电等工作场景,真切体会到“网格员的一天”蕴含着多少琐碎与担当;在亚太社区“公益日”,志愿者提着菜篮子叩开孤寡老人的家门,在擦窗扫地的过程中,让独居的屋子充满了暖意;在五一山社区“开放日”,消防、燃气、电力等部门“组团坐诊”,居民们一站式咨询清楚燃气安全相关问题;在大砂坪社区“评议日”,居民们拿着打分表大胆“挑刺”,“反诈宣传得进楼栋”“夜间巡逻得再加把劲”,这些意见直接进入整改清单。
今年以来,草场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开展45场“五日”活动,收集到36条建议,这些建议正转化为看得见的变化。如今的党群服务中心,不再只是一个“办公点”,更成了群众爱来、常来的“暖心窝”。
“五事”纾困:为民生难题配备“金钥匙”
草场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五日”活动搭建起了党群连心桥,而“五事”工作法则为解开群众的“愁眉结”提供了有效方案,形成党员主动问事、群众敞亮说事、大家共同议事、社区及时办事、定期回头评事闭环机制。
入夏以来的几场雨,导致大沙坪60-62号平房区的护坡出现渗水情况,居民们为此忧心忡忡。亚太社区立即启动“五事”模式,积极联系自来水公司、市政管理所进行现场勘察,组织居民议事会通报风险情况,并在居民联络群里实时更新渗水点信息。经过三次会商,维修方案最终敲定,如今护坡已修缮稳固。
“以前遇到事情不知道找谁,现在有党员主动问、大家一起议、社区盯着办,心里特别踏实!”居民李大姐抚看着修好的护坡,竖起了大拇指。
此外,海亮实验学校水塔修建引发的邻里纠纷,通过“集体议事”得以化解;兰州铝制品厂家属院护坡塌陷的隐患,依靠“社区办事”及时排除……截至目前,已有11件群众的烦心事通过“五事”工作法得到解决,居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7月18日,网格员联合市政工程人员对破损井盖进行维修替换。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摄
“五邻”联动:在邻里间织就“互助网”
“王阿姨,您要的降压药买来了”“张叔,您反映的楼道声控灯问题,我们已经联系物业明天维修”……近日,庙滩子社区“邻里帮帮团”志愿者周瑞的民情本上,记录着一串“代办清单”。这支由退休职工、热心居民组成的队伍,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架起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连心桥”。
草场街社区的30余名“小巷管家”更是成了街巷的“美容师”,他们劝离乱停放的车辆、清除乱贴的小广告、提醒商户收起晾晒的衣物,将“各扫门前雪”的局面转变为“共护一片天”的良好氛围。大砂坪社区雅苑小区,“警上添花”服务队每月开设“法律小课堂”,民警结合“楼上漏水如何维权”“广场舞噪音如何管控”等身边案例,让民法典走进寻常百姓家。
“邻里润”传递温情、“邻里帮”解决小忧、“邻里睦”化解矛盾、“邻里治”凝聚合力、“邻里乐”增添喜气——“五邻”联动让“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在草场街重新焕发生机。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