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和美新画卷】擦亮多元解纷品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榆中综治中心以基层善治筑牢平安之基

发布时间:2025-07-11 14:32:27     来源:甘肃法治报

  榆中县综治中心开展群众接访活动(资料图)。

榆中县综治中心综合接待区(资料图)。榆中县综治中心供图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探索实践中,榆中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整合各类资源,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精心雕琢出“榆你共解・安在其中”这一极具特色的多元解纷品牌,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基层善治筑牢平安之基,交出一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亮眼答卷。2024年7月,榆中县综治中心投入实战运作以来,全县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数量大幅下降,信访总量显著减少,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近5年来首次呈现下滑态势,群众满意度跃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从“被动治理”到“主动服务”

  榆中县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核心作用,为综治中心建设精准掌舵。县委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严格把关综治中心建设方案,力求深度契合基层治理的复杂需求,为其高效运行筑牢坚实根基。

  在县委的强力统筹下,资源整合工作迅速推进。县信访局、三维数字中心等单位整体迁入,仅仅3个月,一座面积达3500余平方米的基层治理综合服务阵地面向群众敞开服务大门。这里规范设置了综合、信访、法律服务3个接待大厅,科学划分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等功能区域,15个接待窗口涵盖妇联维权、劳资纠纷、公证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22个功能室包含调解、仲裁、心理服务等,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及时妥善回应群众诉求。

  在功能区域设置上,综治中心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情绪宣泄、矛盾化解等“全链条”服务。当群众遇到法律难题时,有专业律师提供精准解答;情绪低落、激动时,可在心理服务室得到安抚与疏导;想要宣泄内心不满,也有专门的情绪宣泄区域。同时,将全国模范调解员任忠旭为代表的56名退休法官充实到调解队伍中,极大提升了调解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在践行“主动服务”理念上,榆中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024年底,县委书记崔峰巍接待信访群众代表,会同城关镇及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现场研究解决拆迁安置、过渡费发放、供热不稳定等问题。以解决“一件事”带动解决“一类事”,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推动同类同改、系统整改,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满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走进综治中心接待群众,已参与调解102批805人次,解决了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102件。18个乡镇综治中心同步建立领导干部轮岗值班接访制度,累计解决群众诉求纠纷158件,实现从“被动治理”到“主动服务”的重大转变。

推动“案结事了” 实现“事心双解”

  “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让来访群众满意而归”,是榆中县综治中心坚守的目标与追求的成效。两年前,王先生在某广告公司担任电焊工,2024年7月离职后遭遇工资被拖欠的困境。2025年3月4日,王先生向榆中县综治中心求助。县检察院派驻干警第一时间联系负责民事检察工作的检察官,果断启动“检调对接”机制。经过深入调查取证与耐心细致释法说理,成功帮助王先生追回了被拖欠的工资。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综治中心的日常工作场景。

  为实现矛盾纠纷依法就地化解,榆中县综治中心全面建立“1396”工作体系,即“一个核心”统领;人员、平台、资源“三融”;综治中心与诉讼服务、法律服务等“九中心合一”;信息联通、工作联动等“六联”机制,构建“前端防范、中端化解、末端巩固”的协同工作链条。

  在前端防范环节,科学优化调整1989个三级网格,网格员“进万家、访民情、化矛盾、优服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达1.2万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2216处,筑牢基层治理的第一道防线。不久前,龙泉乡花寨子村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两户村民因农田灌溉水源分配起了争执,遂迅速上报,并联合村干部依据农田面积、灌溉需求等实际情况,重新合理规划水源分配方案,成功化解矛盾,避免了冲突升级。

  中端化解是整个工作链条的关键环节。综治中心健全诉前受理、分流、化解机制,成功调处流转案件6069件,成功率高达85%。同时,完善信息共享、矛盾联调、定期回访机制,高效化解警情纠纷3415件,成功率达99%。创新建立的“52331”访调对接机制,调解流转信访事项124件,成功率为98%。4月初,县综治中心接到一起商业合作纠纷,涉及多方利益和复杂合同条款。随后,工作人员组织专业律师、行业专家介入,从法律条文解读到商业惯例分析,经过多轮调解,最终促成各方达成共赢解决方案。

  末端巩固同样不容忽视。综治中心对法院全量诉讼案件进行风险评估联控,全面落实案件调处跟踪回访制度,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在处理一起邻里噪音纠纷调解后,工作人员定期回访双方,了解到因生活习惯差异双方仍有小摩擦,于是再次上门协调,制定作息时间公约,彻底解决问题,让双方重归和睦。

  在此基础上,综治中心还组建了311个调解委员会,汇聚1267名调解员队伍,设立金融、劳资、婚恋家庭专调室及综合调解室,针对不同类型的纠纷开展精准调解。引进道路交通等12个行业调解委员会,借助行业专业优势,全力打造稳定、专业、高效、权威的调解力量。建立“三官两师”驻点指导和联动化解机制,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全程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在处理一起因交

  通事故引发的纠纷时,法官负责厘清法律责任,检察官监督调解过程合法合规,警官提供事故处理专业意见,律师给予法律建议,心理咨询师安抚双方激动情绪,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推动纠纷圆满解决。

数字化赋能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榆中县大力推进解纷服务数字化转型,构建平安稳定“大数据池”,大力推进家庭和睦、邻里和气、村庄和美的“三和”行动,实现社情民意全领域感知、稳定形势全方位研判、风险隐患全时段预警,有力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在夏官营镇,两户村民因一堵围墙的位置产生矛盾。网格员察觉到这一情况,于是通过“民情地图・小兰善治”信息平台及时上报。综治中心迅速运用数字化手段,整合邻里过往相处情况等信息,深入分析矛盾根源,组织调解人员上门调解,最终促使他们达成和解,修复了邻里关系。“三和”行动开展以来,全县因婚姻家庭和邻里关系引发的矛盾纠纷分别同比下降12%、16%,乡村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榆中县依托综治中心,整合卫健、教育等资源力量,引进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全力打造“榆悦计划”关注群众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讲座29场。社区矫正对象王某,因心理压力大,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产生了消极情绪。心理服务团队通过“民情地图・小兰善治”信息平台了解到王某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志愿者定期与王某谈心,并帮其排解负面情绪、对接就业培训资源、规划未来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某逐渐走出阴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此外,榆中县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积极落实常态化走访、情绪疏导、矛盾化解、关爱帮扶等服务措施。通过该平台,发布社会治理形势周报告、月分析110期,提前化解风险隐患40余起。同时,充分利用校园一键报警和智慧安防小区等资源,打通信息壁垒,实现60余万条数据信息全量汇聚、上下联通、互通共享。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