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清晨六点,陇海线K1782+300段的薄雾中,榆中县护路队员王小军等人踩着露水开始实地巡查,发现轻飘物挂网、防护网松动等安全隐患后,立即手机App拍照上传……这种“科技+脚步”的守护模式,如今已覆盖兰州全市705.6公里的13条铁路线路。
近年来,兰州市铁路护路工作以制度创新为骨架、科技赋能为血肉,构建起“技防+人防+联防”的全天候守护铁路安全的网络。通过智能预警、协同处置、全民参与,实现危及行车安全事件与干扰行车秩序案(事)件“双下降”,群众参与度与隐患处置效率“双提升”。2025年上半年,全市涉路案事件同比减少105件,下降36.84%,为铁道线安全筑起坚实防线。
智能防线:AI算法织密“电子警戒线”
7月8日上午10时17分,铁路护路联防智能系统平台发出预警——陇海线某段AI系统识别到三位村民试图穿越铁路,立即联动周边智能系统取证并推送预警至榆中县护路办。12分钟后,护路队员赶到现场成功劝离。今年以来,智能系统已成功拦截类似险情27次。目前,兰州铁路沿线部署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有源音柱广播系统,配合多种AI算法构建起24小时“技防一张网”。
去年深秋,兰新线一处防护网被塑料布缠绕,系统提前30分钟锁定目标,在列车通过前及时排除隐患。“置效率提升60%以上。”市护路办工作人员介绍,平台已处置安全隐患65件,轨迹分析功能精准定位12处隐患高发区,为整治提供数据支撑。
技术与制度的深度融合,让兰州市的智能防线兼具“智慧大脑”与“执行手脚”。通过建立安全隐患数据库,依托视频回放、轨迹分析实现隐患规律精准研判,既为专项整治提供科学依据,更推动铁路护路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联防共治:线格化编织“协同网络”
“张大哥,大棚薄膜得扎紧些,昨天系统监测到有薄膜被吹到铁路边了。”榆中县线格员彭克贵拿着平板,向种植户展示抓拍画面。作为145个线格单元的网格员,她的设备里存着辖区铁路沿线21户养殖户和3个大棚种植户的详细档案。每季度末,护路办联合工务段、铁路公安等12个部门召开的联席会议,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议事厅”。
今年1至4月,全市开展春季轻飘物防范治理整治攻坚行动,共发布大风和沙尘预警26次、处置轻飘物隐患526件、开展周边环境大整治活动30次;清明前夕永登县突发烧荒烟雾预警,系统报警后3分钟,铁路公安、工务段、护路队同步响应,20分钟控制火势、扑灭火源、消除烟雾。“以前各管一段,现在一张网兜底。”永登县线格员张子新说。
协同网络的核心机制清晰高效,联席议事:定期通报隐患、制定方案。联合巡查:145个线格单元专职护路队员和线格员按定责、定区、定频巡防,确保隐患早发现。应急联动:多支力量同步响应快速处置,红古区荒火事件展现高效协同。线格管理:隐患上报、派单、处置全流程线上闭环,实现“精准滴灌”式治理。
全民守护: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铁路边,勿烧荒,安全线,记心上……”皋兰县石洞镇的大喇叭里,护路队员录制的方言快板循环播放。这种接地气的宣传,让安全知识融入日常。七里河区组织的铁路事故案例展板、护路艺术演出等“五进”活动,更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在此基础上,兰州市通过统筹综治中心、网格员、护路队员、线格员力量,铁路沿线重点人员信息库及时更新并录入“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从源头减少涉路风险。
如今,705.6公里铁道线的智能守护网越织越密,制度“四梁八柱”与科技“智能内核”相辅相成。随着省铁路护路联防信息系统与“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深度融合,这座西北交通枢纽正以更坚实的铁路安全屏障护航高质量发展。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