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份欠薪单背后的暖心“终点” ——安宁区多部门联动化解集体追薪案小记

发布时间:2025-06-25 15:39:50     来源:法治甘肃网

“终于不用再为追薪到处奔走了!”6月24日,在历经一场持续4小时的联动调解后,甘肃某餐饮公司16名员工紧握调解协议,难掩激动。调解桌上的16份欠薪单,记录着他们数月的艰辛维权路。

据员工李女士回忆,该公司首月工资如期发放,次月却突然“断粮”。面对薪资困局,公司新法定代表人则面露难色:“前任留下的亏损窟窿需填补,实在无力支付薪资。”

调解过程中,焦灼的情绪在调解室瞬间升温,员工手机里的《职工工资表》截图与企业账本的赤字,形成尖锐对峙。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拖欠工资。”调解员将法规手册推至企业负责人面前。法院工作人员同步在白板标注重点条款,检察院干警则调出判例警示:“去年某餐饮企业因欠薪,法定代表人被列入失信名单。”

这场持续4小时的调解如精密织网:综治中心调解员以“企业难处可理解,但工人等着钱给孩子交学费”的共情表述,缓和双方对立情绪;法院干警详解司法确认流程,强调“调解协议具法律效力,比诉讼更高效”;检察官释明拒付后果,“情节严重或触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经过深思熟虑的公司法定代表人提出“分期支付”的方案后,当即遭到员工的拒绝,李女士直言“孩子今年上大学急需用钱”。对此,调解员遂提出折中方案:“企业3日内凑齐50%薪资,剩余部分下周结清,部门全程监督。”早已备好的《调解协议书》,为僵局打开突破口。

“将诉讼程序前置为调解流程,节省了至少3个月维权时间。”安宁区综治中心负责人指向墙上的“矛盾纠纷流转图”介绍。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该区通过“诉调对接”机制化解涉民生案件127件,平均结案周期缩短至7.2天。

对涉事企业而言,调解亦是重生契机。在调解员建议下,正通过法律援助申请小微企业纾困政策,试图从经营困境中突围。16份欠薪单的暖心“终点”,既见证了劳动者权益的依法保障,也彰显出行政司法联动中“案结事了”的治理智慧。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