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到“一老一小”精准服务;从网格化管理的“绣花功夫”,到邻里文化的“温情纽带”……在兰州市安宁区刘家堡街道,幸福里社区正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笔,绘就基层治理的“工笔画”。
这个成立于2020年的年轻社区,仅用3年时间就将“幸福”二字写进3200余户居民的日常生活。今年2月,幸福里社区被省委政法委表扬为新时代“枫桥式”基层单位。
“五微”激活末梢神经
党群共治破解民生难题
在幸福里社区,“党建引领”已成为居民可感可触的红色引擎。社区党委创新推出“五微”工作法:“微组织”将194名党员编入4个党支部,组建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6支先锋队;“微联动”整合物业、业委会等8家辖区单位,形成“15分钟服务圈”;“微空间”提升小游园环境美观度;“微文化”培育社区书法社、舞蹈队等9个文艺团体;“微自治”建立“居民议事日”制度,大事小事民主协商。
幸福里社区组织召开供暖问题协商解决会议(资料图)。刘家堡街道供图
去年冬天,一次供暖难题成为幸福里社区面临的一场“大考”。当某小区因管道问题导致室温较低,党员王子明连夜绘制“问题热力图”,推动社区、物业、供热公司“三方会诊”,72小时内完成应急抢修。“从投诉到满意,我们跑出了加速度。”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社区通过“五微”机制已解决类似民生问题137件,办结率达98%。
“60串门团”织就幸福网
“一老一小”乐享朝夕
“小张啊,楼上装修的事咱们再聊聊?”4月20日上午10时许,70岁的李水莲阿姨已敲开了第3户居民的门。这支由10名老人组成的“60串门团”,是幸福里特有的“移动调解室”。他们总结的“三步工作法”——用“拉家常”摸清诉求、用“换位想”化解心结、用“公道话”定分止争,用他们的“婆婆嘴、勤快腿、热心肠”帮助社区调解矛盾纠纷,开展心理疏导10人次,互助养老服务15次。
幸福里社区的暖心之治,还体现在对“一老一小”群体的呵护上。“银发关怀”体系包含长者食堂(60岁以上享8折优惠)、“窗帘行动”(志愿者每日观察独居老人窗帘开合);“朝阳工程”打造针对双职工家庭的“小蒲筑翼”公益托管班,链接兰州爱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开设英语辅导等课程。
在这里,8岁的周杜萱从腼腆变得开朗,交到了不少好朋友。20余次冬夏令营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已为辖区的300余名孩子拓宽了视野。
从“矛盾灭火器”到“幸福发生器”,幸福里社区的实践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治理精度与人文温度的统一,制度创新与群众路线的结合。正如安宁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蒋源庆所说:“幸福是看得见的笑脸、摸得着的温暖。居民的需求在哪,社区服务就要延伸到哪。幸福里社区解开了基层治理密码,给出了基层党建凝聚民心的答案。”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