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安宁区创新打造“1234”警调对接机制赋能基层治理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近年来,兰州市安宁区探索出“综治中心总牵头、警区网格相融合、三所联动聚合力、四联共建创格局”的“1234”警调对接新机制,变矛盾纠纷化解由“单打独斗”为“多元共治”,实现矛盾纠纷“排得出、化得掉、控得好”。
“警调对接”打好息争止戈“组合拳”
“我好心相劝,却被小伙子回怼,拿着手机拍摄我与他争执的视频……”不久前,在安宁区某厂区家属院内,发生了一起老年人因劝导遛狗主人而发生的矛盾纠纷。
老人拨打110报警,几分钟后,刘家堡派出所民警和枣林西社区网格员一同抵达现场,分别向双方了解情况,并将两人邀请到社区恳谈室进行调解。最终,双方从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到民警、网格员合力调解后握手言和。
“派出所和社区同址办公,是我们开展警调对接工作的优势之一。”西路街道枣林西社区党委书记黄丽娟介绍说,警务工作与社区工作“捆绑”,民警和网格员一同赶赴现场,共同打好“情与法”息争止戈的“组合拳”。
“依据《安宁区全面推进警调对接工作方案》,我们对52件警调对接事项建立了台账,便于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持续关注。”安宁西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颜霞向记者展示了全套档案。
2023年以来,安宁区全力推行“警务+网格”融合建设,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62名社区民警有了新的“身份”,兼任社区副书记或副主任,主导开展信息采集、治安巡逻、纠纷调解、法治宣教、联合走访等工作。
安宁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俞仲勋介绍说:“62个警务区已经与458个基层网格融合共建,成为‘1+4+X最小作战单元’,依托800余个微信群共享网格警情,实现‘向群众发声’和‘听群众呼声’双向互动。”
今年以来,全区累计接报纠纷类警情1262件,全量推送至同级综治中心,及时化解1060件,联动调处184件,列入重点关注2件,列入命案防控16件。
“三所联动”既解开法结又解开心结
“孔家崖街道一房地产企业与30余名工人因工资结算发生纠纷。”近日,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指挥中心接报后,指令开发区派出所民警先期处置,并推送相关信息至孔家崖街道综治中心、孔家崖司法所和西润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调处化解。
调处现场,派出所民警稳住情绪激动的工友,把大家请进调解室,引导推选对话代表;司法所人民调解员认真听取工友诉求,耐心答疑解惑、提出解决方案;驻点律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向纠纷双方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历时4个小时,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督见证下共同对工资报酬进行了复核确认,矛盾纠纷就此化解。
近年来,安宁区深入推进“三所联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解开矛盾纠纷的法结,又解开当事人之间的心结。
“四联机制”对同类警情标签化管理
警情是矛盾纠纷的重要信息来源。日前,安宁区从报警人报案称“妻子失踪被拐”“威胁扬言报复”“制造噪声扰民”等同类警情中,摸排出存在引发重大案事件隐患的婚恋纠纷和邻里积怨30余起,集中力量进行化解。
“于无声处见有声、于平静中知纷扰。”去年以来,安宁公安分局在“两队一室”建设、派出所“小脑+手脚”勤务机制改革和“警网融合”机制建设中,探索出信息联动、矛盾联调、风险联控、命案联防的“四联机制”,围绕3类重复报警、综合6类重点警情和区域化警情,实行定期分析研判、集中力量化解,实现对同类警情标签化管理。
警调对接工作开展以来,安宁公安分局各派出所借助综合指挥室“小脑”研判分析,主动搜索发现前期难以掌握的“有积怨、无警情”债务、婚恋等矛盾纠纷230余起,先期处置化解突出矛盾380余起,挖掘并调处社区、单位潜藏的各类“隐性”矛盾570余起,均已全部化解在基层。
安宁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蒋源庆表示,“目前,‘1234’警调对接机制顺畅运行,全区以主动警务、预防警务为抓手,有效防范‘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发生,为建设高标准、高品质、高颜值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和最美城市‘会客厅’提供了安全保障。”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