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综述

发布时间:2023-10-27 10:48:53     来源:法治甘肃网

多渠道报事说事 一站式多元解纷

——兰州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综述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平安中国建设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宝。

  近年来,兰州市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兰州进程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建强指挥中心、线上平台、多元阵地,探索出多渠道报事说事和一站式多元解纷的直达直办新体系,有效解决了指挥体系不畅、解纷资源不聚、矛盾化解不细等难题,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多渠道排摸、分流化办理、智能化预警、全链条解决”,夯实主动创安、主动创稳的坚实底板。

线上线下齐发力

让矛盾纠纷闭环化解

  兰州市在线下整合综治中心、民情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等资源,设置一站式群众接待大厅和咨询电话,调度网格员走访排查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在线上整合“小兰帮办”、12345热线、“陇情e通”三大平台,倾心打造小兰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指挥部”、解决群众诉求的“服务部”、汇集社情民意的“参谋部”,打造矛盾纠纷闭环化解机制。同时,建立信访、警情等七类数据线上线下对接分析机制,实行“30分钟内响应联系、24小时内分类办理、5个工作日内办结反馈、10个工作日内跟踪问效”限时办理以及“日抽查、周分析、月通报、季问效”举措,为从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以来,调度各级各部门上下双向、即时响应、四级闭环办理矛盾纠纷等问题事项120余万件。

  据了解,兰州市级“小兰中心”主要协调群众诉求相对集中的部门采取岗位常驻、人员轮驻等方式进驻中心,协同联动化解矛盾纠纷;各县区“小兰中心”在实行政法机关和信访部门常驻的同时,进驻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物业纠纷等行业性调解组织106个,设置来访接待、人民调解、公证、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服务窗口,联动诉讼服务中心、金融纠纷调解服务中心、交通治安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趟路”;乡街和村社“小兰中心”吸纳个人品牌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等各类组织363家,建立“说事室”“议事室”等民事直说载体,构筑起预防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织密织牢“感知网”

让矛盾纠纷预警处置

  兰州市用大数据织密织牢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感知网”,联通共享诉求办理平台、三维数字平台和平安支撑平台的相关数据,整合了613个功能模块和应用场景。在矛盾纠纷预警子界面,全量汇聚90万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通过“三色三单”预警调度平台向属地和行业主管部门推送信息。今年以来,制发“三色三单”522期,调度处置逾期交房、拆迁安置、劳资欠薪、投资受损等领域较大矛盾隐患1900多件。

  同时,全市升级完善即时响应联系、四级闭环办理、办结反馈回访等制度,达到各类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网格员现场解决一批、社区“大党委”联动各方解决一批、逐级研判上报协同解决一批的效果。深入推进“一体两翼”智治模式建设(搭建以数据池为主体,“小兰帮办”、12345热线、网民留言、风险预警四大指挥界面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公众诉求办理、主动创稳预警调度、平安信息化管理四大工作平台),今年以来数据池汇聚矛盾纠纷47万件、安全隐患48万条,系统实时感知预警,“小兰中心”跟进调度处置,取得明显成效。

  据了解,“小兰帮办”小程序已有近400万实名注册用户,已成为市民百姓心目中的民情服务“大管家”。

构建联动共治圈

让矛盾纠纷止于未诉

  兰州市将网格作为最小治理单元,构建起“乡街统筹、村社推进、网格支撑”三级联动共治圈,推动实现矛盾隐患前端化解、源头治理。目前,全市114个乡街“主阵地”已配齐配强政法委员,并全部兼任乡街综治中心总指挥,推动“委员+中心+一庭一室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顺畅运行,“三有四解”工作法顺利实行,切实让矛盾纠纷止步于未诉。

  各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小兰指挥中心,全面推行“一村(社)一警一法律顾问”制度,统筹调委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力量,培育调解组织1312个6131人、“法律明白人”5892人、学法用法示范户498户,打造出“小巷议事”“小板凳议事会”“小安说事”“乡贤和事堂”“柳邻惠”等一系列民事民议品牌,以及郭德堂、畅大妈、坎大姐、赵三辈等一大批品牌调解室。

  在此基础上,4356个网格站好“前哨岗”,创新日巡查上报、周例会部署、月分析调度等工作制度,健全“网格+解纷”“网格+反诈”等工作模式,4356名专职网格员亮身份、亮承诺,辐射带动“两代表一委员”、楼栋长、乡贤五老、志愿者等3.3万名辅助网格力量进网入格。今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5万余件,取得“一网共治、一格护安”的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韩小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