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唠叨叨的“郭奶奶” 软硬不吃的“郭不怕”
——记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郭德唐
在人口8万多人的海石湾镇,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司法助理员郭德唐,一提到他,大家都会禁不住竖起大拇指。
1994年7月参加工作的郭德唐高大壮实,说起话来带着西北汉子的质朴和爽朗,自参加工作便从事人民调解工作,这一干就是27年。27年来,小到家庭矛盾,大到突发事件,难到缠访闹访,他都不推不扯、迎难而上,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他先后被司法部和省司法厅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先进工作者”。2021年,他被评为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
“郭奶奶”
“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法律知识,让群众更易接受,又结合群众身边事、身边人和身边案生动讲解,深受群众欢迎,为海石湾镇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提起郭德唐,红古区司法局局长鲍琰这样评价。
“面对矛盾纠纷和冲突,没人愿意掺和其中,但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不但不能置身事外,还要想方设法往里钻。”面对当事人的申请,郭德唐来者不拒、乐此不疲,尽职尽责化解矛盾纠纷。
郭德唐把深入基层作为突破口,经常走进一线,把调解工作开展到乡村的田间地头、群众的门口炕头,一方面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一方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切实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对郭德唐来说,调解中挨骂受辱是常有的事,但他仍像邻家奶奶一样,凭着一股“调不和、不罢休”的韧劲和细致耐心的柔劲,一次次充当着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郭奶奶”,让一对对当事人握手言和。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正在防疫一线值班的郭德唐接到西苑社区尹某的电话,称妻子白某因其隐瞒吸毒史而发生矛盾,起诉要求离婚,但自己不同意,于是打来求助电话。为帮尹某挽回婚姻,郭德唐冒着风险,多次到法院和白某家中劝说白某。从婚姻本身讲到两人深厚的感情,从今后的生活讲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最终,在郭德唐的多次劝解下,白某撤诉,夫妻二人和好如初。
“郭不怕”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调解员,郭德唐的工作虽不起眼,但在农民工、开发商、建筑老板、包工头等人眼里,却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农民工爱他,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郭不怕”,因为他敢跟拖欠农民工工钱的大小老板斗法,不把所欠工钱“斗”进农民工腰包,绝不善罢甘休;老板们“恨”他,“恨”他多管闲事,却又怕他,因他是个软硬不吃的“刺儿头”,又是个法律通。一次,郭德唐在为海石湾镇北区一工地的121名农民工追讨47.8万元工钱过程中,先后收到两次电话恐吓,但郭德唐没有退缩,甘愿为农民工当“后台”。他把自己的安危置于脑后,坚持调解,最终在他的奔波协调下,121名农民工顺利拿到了被拖欠的工钱。
在调解农民工欠薪纠纷的这些年里,郭德唐去过各种各样的工地,住过各种各样的工棚,吃过各种各样的大锅饭,受过各种各样的委屈,常常夹在矛盾双方中间,既要顾左,又要顾右,一不小心还会遭到围攻。遇到几天不能解决的纠纷,郭德唐就驻扎在工地,在工地吃住几天几夜已是家常便饭。为照顾好家中老人和小孩,郭德唐也曾想换个工作,但只要一听到哪里又有农民工工钱被拖欠了,又不知不觉将这种想法抛之脑后。27年来,郭德唐接待上访农民工2000余人次,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2019年1月,红古区首个个人调解工作室“郭德唐个人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这对他的调解工作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更是对他调解工作的高度认可。“别说27年,这样的工作27天我也干不下去。”面对旁人对调解工作的不理解,郭德唐总是一笑置之,用他自己的话说:“干了小半辈子调解,有感情了,做好调解工作,为群众解决问题,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龚利芳)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