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司法行政人】记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张虹伟

发布时间:2021-05-11 23:09:13     

使命在肩 唯有奋斗

——记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张虹伟


时光如流,不知不觉,张虹伟在兰州监狱已工作30多年了, 她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监狱事业。在张虹伟的职业生涯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便是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12年 。这4000多天,是她与战友一起坚 守、执着、奋战的4000多天,是张虹伟人生中最美的记忆。

最感自豪的是使命

有人说,人生的际遇,一半始于机会,一半在于选择。2008年,张虹伟受命组建兰州监狱服刑指导中心,面对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感到重任在肩,使命光荣。监狱党委的殷殷嘱托、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责任与担当,让张虹伟在工作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作风上不敢有丝毫的散漫。因为她知道,做好这项工作就是考验与检验。在无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张虹伟大胆地将监管经验和心理学治疗技术有机结合,率先在全省监狱系统建立了首个罪犯心理矫治三级网络;率先创办了全省唯一 一份罪犯心理健康报《心灵导航》;率先在罪犯中推广心灵保健操;率先开展了新入监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罪犯团体心理咨询;率先开展了监狱基层民警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工作,开创了兰州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新局面,为监狱的安全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她带领的团队荣立集体二等功,获得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全国监狱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张虹伟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教育改造专家、监狱理论研究先进个人,全国监狱系统心理矫治工作标兵;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荣获甘肃省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最大的收获是奋斗

这10多年来,张虹伟与12名女警用心用情耕耘在罪犯改造的第一线,视使命为生命、用担当塑品格、以任务比能力、凭实绩论英雄。

记得监狱服刑指导中心成立之初,面对心理矫治这个新生事物,不但罪犯持有怀疑态度,甚至连民警也不能理解。“以前一说话就害羞,现在能给罪犯讲课吗?”面对种种“非议”,张虹伟和她的战友没有退缩,而是刻苦钻研心理学理论知识,那时候她们每天都搬着小板凳坐在走廊里,一边学一边记,一边讨论一边分享。她们不但在工作时间学习,而且还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心理咨询师成长提高班。在很短的时间内,12名女警都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张虹伟本人还取得了司法部心理咨询师上岗证培训师、沙盘治疗师、催眠师资格证。她们走上讲台,为罪犯传授心理知识;深入到罪犯家中,为罪犯的家庭一次次送去温暖和关怀;通过心理咨询,为罪犯解开一个又一个心结……就这样,她们让一个个失足的浪子奔向新生的彼岸。

这10多年来,张虹伟和战友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化解罪犯心理困惑、提升罪犯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矫治活动,建立了以监狱民警为主体、检察官、社会志愿者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集罪犯心理健康讲座、网络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兰州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形式向多、方向向深、时间向宽、资源向外”的四个突破。多年来,张虹伟更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组织编写了监狱内部资料《启迪心灵之旅》《照亮心灵之途》等3本工作专刊;还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创新地应用到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中,QC成果两次获得了司法部西北工委一等奖。张虹伟先后发表了《影响罪犯心理测量准确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等专业论文20余篇。同时,张虹伟为甘肃省青少年主编了1至12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特别是在去年疫情期间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参加了全国心理志愿者服务项目,为一线的医护人员、病患及亲属开展网络咨询服务达171小时。

最感幸福的是成长

因长期工作劳累过度,张虹伟造成了视网膜容易脱落,又因为眼睛的关系经常服用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导致出现了肾病综合征。在治疗初期,每月都要住院治疗,由于使用激素及化疗类药物,张虹伟的头发脱光了、脸也变形了、身体虚弱的上楼梯都很困难,即便这样,她也从未向监狱领导提出任何要求照顾的请求,而是一如既往地投入工作。

记得有一次在罪犯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为了不影响工作,张虹伟在住院的前一天晚上加班录制课件至凌晨2点钟。战友爱怜地说:“你眼睛都快瞎了,身体这么差,还这么拼命为啥呀?”但张虹伟总是用轻松的表情、爽朗的笑声回应。

“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经历,我发现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其实是一种资源,是一笔财富。只有深刻地体会生活,才能知道那些痛苦、无助的心灵多么需要真诚的帮助,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在作罪犯心理咨询时才更能感同身受,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张虹伟说。

重点罪犯马某,因贩卖毒品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自述头晕、哆嗦、心跳加快,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感,对身体过分注意和感觉过敏,医院检查是胆囊炎,但他总认为自己得的是肝炎,根本不相信医院的诊断。不整理内务,不参加劳动,监区先后多次教育转化,但均无成效。接到监区的咨询申请后,张虹伟义无反顾地承担了罪犯马某的教育转化任务。张虹伟一方面亲自调整转化方案,另一方面对帮教力量进行调整,并针对马某的特点不断寻找突破口,然而马某性格固执、阻抗严重。为了突破阻抗,张虹伟上午在医院输液,下午坚持工作,了解马某的成长经历,分析马某的心理特点,寻找突破阻抗的方法,不断调整咨询策略。当马某得知张虹伟在住院治疗的情况下还在给他作咨询后,他的内心受到触动,开始相信张虹伟是真心地在帮助他,阻抗终于被突破,张虹伟抓住这个机会,对马某实施系统脱敏疗法和认知疗法,通过近10个多月的咨询,马某心悦诚服地转化了,不仅当年获得了“表扬”的行政奖励,而且还成为监狱心理矫治转化的典型个案,被编入司法部案例集。

迄今为止,张虹伟为上千名罪犯排解了心理问题,使他们用健康的心态面对改造生活。

最难忘怀的是情谊

要带好这支娘子军,难度可想而知。加上女警对教育改造业务不熟悉、心理矫治工作难度大,都有畏难情绪。作为她们的带头人,张虹伟总是鼓励大家,相信自己能胜任工作,每次咨询她都第一个上线,每次讲课她都第一个上台,每次团辅她都第一个带领……

在业务上张虹伟指导她们,在生活上关心她们,张虹伟关注她们的内心世界,清楚地了解她们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总是通过委婉、隐晦和温和的方式去解决她们需要解决的心理情结,赢得了她们的信任和支持。张虹伟记得,自己住院的时候她们给她送饭,眼睛做手术后,她们为了让她少用眼睛,把一份份文件和文字资料念给张虹伟听,把张虹伟要写的文字一字一句地帮她打出来……就这样张虹伟带领女警,一路同甘共苦,一路并肩战斗,一路挥洒汗水,在干事创业中加深了解、形成了默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作为一名监狱女警,欣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出彩、可以逐梦的新时代。因为有监狱各级领导的教育和培养,有一道坚守初心、风雨同舟的优秀团队,有一直支持帮助的同事,还有一直相濡以沫的家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取得了这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是他们,让我更加明白,活着可以累,但不能没有爱;活着可以简单,但不能没有责任。人生什么都可以拿走,唯有精神信仰拿不走。”张虹伟告诉记者。(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王刚 龚利芳 )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